您当前的位置: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文史艺术》比较视野中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路径

比较视野中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路径

来源: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 所属分类:文史艺术 点击:次 时间:2021-12-30 08:38

  摘 要: 主流的北美社会心理学在科学方法和研究视角迅速发展的同时,吸收欧洲社会心理学关注群体研究的特点,促进了社会心理学走向新的繁荣。当前中国社会心理学正处于既在学术阵营中边缘化又在社会实践中失语的尴尬境地。面对国际和国内的双重挑战,中国社会心理学应抓住亚洲社会心理学以本土及文化心理学为特色,向西方主流社会心理学突围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掘和培养自己的文化自觉,密切关注中国在急剧社会变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社会心理现象和问题,以本土化推动国际化,在理论建构、学科与学术共同体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实质性突破。最终能为中国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也能为国际社会心理学发展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

比较视野中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社会心理学;文化;社会变迁;本土心理学

  近年,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中,对社会心理学发展影响较大的有三个:一是“神经革命”,神经生理的观点渗透到对各 种社会心理和行为的解释中;[1]二是“应用革命”,大量受过心理学训练的研究人员进入商学院、经 济 学 院 和 管 理 学 院;三 是 “文化革命”,研究者越来越认同人的大多数心理与行为都受到文化的塑造。[2]表面上看,“神 经 革命”和“应用革命”均有可能抢占传统社会心理学的风头。它们一方面使社会心理学向认知神经科学和经济管理学科两个终端发展,而削弱对社会心理学本身独特的研究主题和研究视角的探研;另一方面由于在研究上靠近这两个终端,短期更利于学者学术生涯的发展,而使社会心理学者向两个终端分化,造成典型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阵营的空缺。有趣的是,这两个趋势并没有削弱美国社会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却实实在在地使中国社会心理学在心理学中“边缘化”。然而,在“文化革命”过程中,亚洲社会心理学以本土及文化心理学为特色,向以个体心理学为特色的北美社会心理学和以群体心理学为特色的欧洲社会心理学发起了挑战,有突围的趋势。这为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我们要摆脱边缘化处境,获得更好的发展,应依托亚洲本土及文化心理学发展的大方向,在追赶国际最新的研究视角基础上,将跨文化心理学、本土心理学和新文化心理学融合到中国的社会转型实践之中。

  一 、美国和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地位比较

  2009年,美国《普通心理学评论》发表了一项颇为引人 注 目 的 研 究,该 研 究 对 1970 年—2009年近40年间美国心理学会(APA)17个心理学分支学科的顶尖学术期刊的关系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社会心理学的顶尖期刊《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不仅引用了很多其他期刊的文章,而且也是被其他期刊文章引用最多的期刊。进一步分析发现,社会心理学正成为心理学这棵日益繁茂的知识大树的树干(aknowledgebroker),它一方面吸收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又将本学科的研究成果输出给应用学科。[3]由此可见,美国社会心理学不仅没有被边缘化,而且还在心理学学科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张侃曾对美国合众国新闻(U.S.NEWS)发布的2000年美国排名前五的心理学机构研究人员的组成与专业分布进行分析,发现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这些机构均会设置的最主要的专业和研究领域。[4]2014年4月,我们对2013年美国排名前十的心理学系的专业设置和人员配置进行了分析。与12年前相比,除了行为神经科学(behaviorneuroscience)明显成为新的专业设置之外,其他的专业设置在结构上没有大的变化。其中,社会与人格心理学领域的人 员 配 置(faculty)占整个机构总人员的比例,有7家超过了25%,甚至有两家超过了30%,即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31.3%)和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心理学系(32.9%)(见表1)。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社会心理学在美国心理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我国的社会心理学却面临着被 边 缘 化的危险。首先,社会心理学教研人员在主要高校的比例较之其他心理学分支明显偏低。2014年4月,我们通过网站对国内心理学教研机构的人员配置进行了分析。由于我国高校心理学专业通常按照“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三种专业设置,大部分机构没有像美国大学那样公布细分的专业人员设置。因此,这里仅选取与美国心理学机构相对具有可比性的几家进行比较,分别是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见表2)。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恢复的心理学系之一,该系现在的教研人员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的配置明显较其他分支薄弱,甚至缺失。目前,该系共有4个教研室:认知神经科学教研室22人;工业与经济心理学教研室8人;临床心理学教研室6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研室4人(与认知神经科学教研室交叉重复的2人 没有计算在内)。固然,工业与经济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可以看作社会心理学的应用学科,但社会心理学(包括人格心理)教研室本身的缺失仍然发人深思。如果从各个教研室挑出以社会与人格心理学(包括社会认知神经科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人员,共5人,占比只有12.5%。

  北京师范大学是2012年教育 部 一 级 学 科 评估心理学排名第一的大学,设有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和心理学院两个心理学教研机构。在其心理学院,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教研室有教师6人,占总人数47人的12.8%。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是国内心理学 研 究 人 员 最 多 的 机 构,人 数 达 到137人(该网页数据于2014年4月更新)。按照其科研部门来看,社会与工程心理学研究室下属的社会与人研究方向有研究人员24人,其中至少有5人不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因此社会心理学研究人员占 比 只 有15.7%(该 网 页 数 据 于 2010 年 9月更新)。按 照 其 研 究 队 伍 来 看,将 学 术 团 队 制(PI制)中社会与人格心理学领域的团队人数加起来(16),再加上社会心理行为调查中心的人数(11),共 有 27 人 (该 网 页 数 据 没 有 注 明 更 新 日期)。即使以这样宽泛的意义计算,占比也没有超过20%(19.7%)。

  其次,我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 心 理 学成 果 中 的 比 重 也 很 低。 在 2014 年—2015 年CSSCI收录的7本心理学期刊中,除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属于专门领域的期刊外,其他都是综合性期刊,并没有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专门期刊。作为中国心理学的综合性权威期刊《心理学报》,其发表的社会心理学论文占比很少。我 们 于 2011 年 对 2003 年—2010 年该刊发表的948篇学术论文(不含通讯稿)进行统计,发现 “管 理 及 社 会 心 理 学”分 类 中 的 论 文 共143篇,占比15.1%。进一步根据 论 文 题 目 进 行分析,除去明显的管理(含消费和广告)心理的论文(例如题目中含有领导、组织、员工、广告、消费等词语),再加上其他领域分类中的社会与人格心理学论文,共有56篇,占 比 仅 为5.9%。2014年4月,进一步分析《心理学报》最近3年发表的 论文,发现社会心理学论文数量略有增长趋势,2011年—2013年社会心理学论文数量占比分别为10.3%、11.5%和15.4%,但 仍 然 不 高。此 外,虽 然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属于一个独立的一级学会,但该学会的会刊《社会心理研究》不仅不是 CSSCI来源期刊,而且至今仍是内部刊物,这些情况无不表明社会心理学在中国心理学界实处于边缘地位。

  综合分析上述3家心理学机构的人员配置以及心理学期刊发表论文情况,共同的特点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人员和研究成果比例较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心理学“神经革命”的趋势。而越来越多心理学背景的研究人员离开心理学系、所到商学院就职(例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取消了原来设置的工业与经济心理学研究室),以及《心理学报》发表的管理心理学论文远远多于社会心理学论文的现状,则与心理学“应用革命”的趋势相呼应。然而,“神经革命”与“应用革命”发展的同时,美国的社会心理学仍然在心理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只有我国的社会心理学却受其影响遭到了削弱。因此,我国社会心理学在心理学中被 “边缘化”的情况,是与国际心理学学科的当前发展趋势相悖的一个“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把握心理学发展的第三个趋势:“文化革命”。

  二、北美、欧洲和亚洲社会心理学的特征比较

  与“神经革命”和“应用革命”削弱了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地位相比,“文化革命”对中国社会心理学则具有潜在的推动作用。因为,以本土及文化心理学为主要特征的亚洲社会心理学在心理学的“文化革命”中居于重要地位,而中国社会心理学理应依托亚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而发展。从世界范围看,社会心理学经历了一个“北美长期占主导、欧洲后来融入、亚洲正在突围”的发展模式。20世纪初,现 代 社 会 心 理 学 在 欧 美 发 源 后 不 久,由于欧洲陷入两次世界大战的战乱,北美长期居于社会心理学的主导地位,使社会心理学在二战前后获得了第一次繁荣。但是,个人主义的极端发展和过 度 依 赖 脱 离 社 会 背 景 的 实 验 室 实 验 方法,使北美社会心理学于20世纪70年代陷入了危机。大致同一时期,欧洲社会心理学者在对北美社会心理学进行批评的基础上,将社会现象与实验室实验结合起来,重新发现“群体”在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发展了社会认同理论。至20世纪80年代末,与北美已然兴起的社会认知相结合,促进了 社 会 心 理 学 新 的 繁 荣。进 入 20 世 纪90年代,随着 心 理 学 的“文 化 革 命”,以 亚 洲 为 主要载体的文化视角矫正了西方个人主义心理学的知识偏差,并且发展了社会与文化变迁的心理学,代表了社会心理学新的发展方向(见表3)。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亚洲社会心理学不仅包含亚洲社会心理学者的研究,更不限于狭义的有关亚洲社会心理现象的研究,而且包括活跃在西方社会心理 学 界 的 亚 裔 社 会 心 理 学 者 的 研 究 (Chiu,2007)。

  顾名思义,社会心理学的重点在于“社会”两字,无法想象一个完整的社会心理学由个体心理的知识 所 建 构。因 此,研究群体心理自然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任务。然而,究竟什么是群体心理?如何处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这两 个 问 题,自社会心理学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其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对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北美、欧洲和亚洲三种具有不同特征的社会心理学。

  以奥尔波特为代表的北美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是唯一的心理实体,群体中并没有什么东西不是已经在个体成员身上存在的,群体心理现象完全可以通过个体心理来解释。虽然以勒温为代表的来自欧洲的社会心理学家采用互动主义的观点看待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并推动群体动力学研究成为20世纪四五十年代北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但是,北美社会心理学始终将“群体中的个体”作为研究关注的焦点,认为个体受他人和群体的影响(例 如 从 众 与 服 从)代 表 了 个 体 的 不 理智。即使对于宏观的社会现象,它仍然采取个体主义的解释。例如,它以个体层次的人格特质(权威主义人格)解释种族灭绝现象。因此,个体如何受到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他人的影响(社会影响),个体对他人和社会事物的看法、观点和信念(社会态度),个体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和认知(社会知觉与自我知觉),构成了北美社会心理学持续关注的三个最基本的研究主题。[5]它采取的 元 理论视角是个体主义,认为个体是独特的,是自己心理 与 行 为 的 动 力 中 心,与他人和社会是独立的关系。

  在很大程度上,北美社会心理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危机可以归因于其还原主义的理论化过程,即用个体心理解释群体和社会现象。当时,来自欧洲的社会心理学对此进行了最有力和最完整的批判,尤 以 泰 弗 尔(Tajfel)领 导 创 建 的 社 会认同理论最有影响。社会认同理论抨击北美社会心理学纯粹从个体性出发解释国家间冲突、种族灭绝等现象的做法,在重视社会历史因素的基础上,对北美的实验室实验方法进行修正。它主张社会是由社会范畴(socialcategories)组成的,个体的自我认同根本上是由其所属的社会范畴和其所具有的群体成员资格 (group membership)决定的。[6]因此,群体现象虽然可以通过个体心理来认识,但个体心理的属性本质上不是个体的,而是群体和社会的。群体心理的实质在于个体通过与其他群体成员共享有关群体的知识而“在心理上形成群体”,群体心理研究的重点不再是群体中的个体,而是个体中的群体。社会认同理论最初关注群际关系的研究,后来扩展到社会影响、群体凝聚力、群体极化、群体中的领导、集群行为等群体过程的 各 个 领 域。社 会 认 同 不 仅 本 身 是 一 种 理论,而且它对个体与群体关系所持有的基本观点,成为塑造整个欧洲社会心理学特征,乃至后来影响北美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元理论视角。[7]在2001年出版的4卷本欧洲社会心理学手册中,《群体过程》和《群 际 关 系》各 占1卷,与《个 体 内 过 程》和《人际过程》篇幅相当,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欧洲社会心理学的群体心理学特征。

  从本土心理学的视角看,北美社会心 理 学 就是北美的本土心理学,只是由于它想当然的主导地位,不像其他非北美地区的社会心理学本土化那样有一个反抗和批判主流社会心理学的背景(因为它自己就是主流)。如前所述,欧洲社会心理学正是这种反抗和批判北美社会心理学的本土化运动的成果。类似地,亚洲社会心理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反抗和批判北美社会心理学的基础上发 展 起 来 的,它以本土及文化心理学为特征。由于亚洲社会与西方社会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亚洲社会心理学最早以西方心理学家为主导的跨文化研究比较对象的方式进入国际视野。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跨文化心理学逐步建立了跨文化比较的基本理论框架,以“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和“独立我-依赖我”的应用最为广泛。一般认为,西方人是个人主义的,具有独立我的自我概念;东方人(亚洲人)是集体主义的,具有依赖我的自我概念。

  多年来,亚洲社会心理学在该框架的基础上,以3种方式不断拓展和丰富人类社会心理学的知识:1.通过跨文化研究的方式阐述东西方社会心理的文化差异,以尼斯比特(Nisbett)及其中国和日本学生为代表的文化与认知研究最有 影 响。[8]2.考察多 元 文 化 背 景 下 的 文 化 适 应,以 康 萤 仪(Hong)和赵志裕(Chiu)对双文化 人 的 文 化 启 动研究及文化社会建构理论最有影响。[9]3.探索传统文化(尤其儒家伦理)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变迁及其对现代人生活适应的影响,并发展和建构包含理论和方法在内的本土心理学知识体系,以杨国枢领导的台湾本土心理学研究最有影响。[10]梁觉(Leung)对《亚洲社会心理学杂志》1998年—2002年创刊前4年间发表的文章引用率进行了分析,发现被国际引用最多的11篇文章主要集中在以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为框架的跨文化研究和本土心理学研究两个方面。[11]不管是跨文化研究还是本土心理学研究,亚洲社会心理学所采取的元理论视角均可以用“关系主义”来概括。[12]关系主义既不是个人主义,也不是集体主义,而是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作为社会生活的核心关注点。

  三、不同华人地区(群体)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路径比较

  中国社会心理学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依托于以本土及文化心理学为特色的亚洲社会心理学正在国际突围的形势,是一个有利的大方向。但是,如何发展中国社会心理学的本土及文化心理学呢?我们不仅不能照搬北美和欧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模式,也没有一个现成的、一体的亚洲社会心理学发展模式等待照搬。因为,在亚洲社会心理学内部,不同地区的社会心理学仍然存在差异。甚至在华人社会心理学内部,也存在几种不同的研究路 径。只 有 对 这 些 研 究 路 径 的 差 异 了 解 清楚,才能更好地寻找到适合中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的道路。

  在康 萤 仪(Hong)看 来,ChinesePsychology即可译为中国心理学,也可译为华人心理学,建议用更广泛的“华人心理学”作为中文对等词。[13]她借用杜维明(Tu)的文化中国(CulturalChina)概念,[14]认为华人心理学不仅包含大陆、中 国 香 港和中国台湾的心理学,也包含新加坡等其他华人地区的心理学,还包含西方华裔心理学家的心理学,以及其他非华人心理学家所做的有关华人、华人社会和华人文化的心理学研究。华人社会心理学也是如此,下面对大陆社会心理学、香港社会心理学、台湾社会心理学和国际华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路径进 行 比 较(见 表4)。其 中,国 际 华 人 社会心理学包含中国以外的国际华人学者和非华人学者所做的华人心理学的研究。

  实际上,香港社会心理学、台湾社会心理学和国际华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路径均已包括在上述的亚洲社会心理学研究路径之中,它们组成的整体大体代表了亚洲社会心理学的细致全貌(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家的社会心理学与它们中的一个或几个具有类似之处)。具体而言,香港社会心理学更偏重经典的跨文化视角,以建立融合华人本土特征的跨文化普遍性心理框架为目标,例如跨文化的价值观研究[15]、梁觉的社会通则(socialaxioms)研 究[16]和 张 妙 清(Cheung)的 人 格 结 构研究。[17]台湾社 会 心 理 学 以 本 土 视 角 为 主,关 注传统文化及其变迁,这一点从《本土心理学》期刊历年发表的论文可以看出来,也可以从以台湾学者的工作为主体而编纂的两卷本《华人本土心理学》看出来。[10]国际华人社会心理学以跨文化心理学的当代 实 验 视 角(这里称为新文化视角)为主,以彭凯平(Peng)[18]和纪丽君(Ji)[19]的文化与认知研究、康萤仪和赵志裕的双文化启动 研 究[9]为典型 代 表。综合的华人心理学研究工作的梳理,则以在香港工作生活的加拿大人彭迈克(Bond)主 编 的 《牛 津 版 华 人 心 理 学 手 册》为 代表。[20]下面重点分析大陆社会心理学与以上三种社会心理学研究路径的不同之处。——论文作者:俞国良1,韦庆旺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wyi/21494.html

各行业核心期刊快速入口

医学类核心期刊汇总
口腔核心期刊
卫生核心期刊
药学核心期刊
眼科核心期刊
儿科核心期刊
医学核心期刊
兽医核心期刊
外科核心期刊
护理核心期刊
临床核心期刊
教育类核心期刊汇总
小学教育核心期刊
中学教育核心期刊
高等教育核心期刊
职业教育核心期刊
成人教育核心期刊
人文教育核心期刊
科学教育核心期刊
教育核心期刊
教学核心期刊
教育管理核心期刊
学科类核心期刊汇总
语文核心期刊
数学核心期刊
外语核心期刊
化学核心期刊
物理核心期刊
历史核心期刊
政治核心期刊
体育核心期刊
艺术核心期刊
法律核心期刊
经济类核心期刊汇总
市场经济核心期刊
经济核心期刊
金融核心期刊
财经核心期刊
审计核心期刊
旅游核心期刊
统计核心期刊
会计核心期刊
农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畜牧核心期刊
农业核心期刊
林业核心期刊
工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机械核心期刊
冶金核心期刊
电力核心期刊
铁路核心期刊
电气核心期刊
工业核心期刊
石油核心期刊
环境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力核心期刊
水利核心期刊
能源核心期刊
地质核心期刊
化工核心期刊
环境核心期刊
气象核心期刊
地理核心期刊
建筑类核心期刊汇总
测绘核心期刊
测量核心期刊
建筑核心期刊
交通类核心期刊汇总
铁路核心期刊
公路核心期刊
交通核心期刊
运输核心期刊
汽车核心期刊
轨道核心期刊
科技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子核心期刊
科技核心期刊
计算机核心期刊
其他类核心期刊汇总
管理核心期刊
档案核心期刊
心理核心期刊
政法核心期刊
文学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