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文史艺术》浅谈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性概念的辨析

浅谈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性概念的辨析

来源: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 所属分类:文史艺术 点击:次 时间:2021-04-29 08:54

  【摘要】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自身的特点,不论是人性还是天性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人性属于道德范畴,是人生下来就具备的,能够遗传给下一代;而天性则与此正好相反,指的是人的自然本性,是在生活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不能够遗传。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国内外均对人性进行了讨论,并得到了诸多理解,但对于这些理解来说,有许多是错误的,不利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对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性概念进行了研究,以转变对人性的看法。

浅谈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性概念的辨析

  【关键词】文学伦理学;批评;人性;天性

  伦理学内,通常都认为人性与道德存在紧密联系,但具体对人性解读时,则存在多种不同的看法,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为:对人性解释时,将人、人性与天性弄混,从整体或者是天性与人性两个方面出发,对人性予以解释。而实际上中,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其中,人为载体,含有另外两个属性,而天性属于肉体范畴内,为生理学特征;人性属于精神范畴,为道德属性。所以,需要重新对人性进行辨析。

  一、对于人的观点

  (一)马克思观点

  在现代世界当中,不同学者对人具有不同的看法,其中,马克思关于人的观点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就是人客观存在的肉体;社会属性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的本质是有社会属性决定的。在这一观点当中,从三个角度出发,对人进行了解释:(1)需要进行一定的劳动;(2)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的生活需求。

  针对这三个特点,可以将这一观点总结成:劳动创造人,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人来说,劳动是最基础的特性。马克思曾说过:通过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能够有效将人与其他动物区分,而其中阐述的活动,即为劳动。其还说过:利用实践操作,不断对世界进行改造,以反映出人为有意识的个体。

  由此可以发现,其对人解释时,将人的价值放置到关键的位置上[1]。此外,其还做出了下述解释:对人与动物区分时,并非从思想层面着手的,而是通过生产资料评判的。因此,在马克思观点当中,将劳动当作人的基础特性,主要是利用劳动创造生活资料,这是人与动作最大的区别。可以说,劳动推动了人类的进步,逐渐形成了当前的社会。

  (二)人的多种解释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对人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在我国,数千年之前就对人展开了研究,如在《尚书》当中就曾说过:只有天地能哺育出世态万物,但只有人是世间万物中具灵气之体。

  同时,在国外,也产生过基本一致的观点,如在歌剧《哈姆雷特》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是万物之灵长。在这一观点内,虽然也将人看作一种动物,但是其中灵性的一种,是现代主要理论。

  在古希腊,唯物主义学派认为,人、自然以及社会为整体,在人的身体当中,含有宇宙的所有要素,即将人看作宇宙的组成[2]。如在《宇宙大系统》中有这样一段内容:对于人来说,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为肉体,另一个为灵魂,其中,前者受到后者的控制,而对于后者,则为原子构成,生命是由原始的泥土中发展而形成的,所以,在人当中,存在大量的原子,为整个宇宙的缩影。

  此外,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是一种动物,但又超过其他动物,而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具有独特的内部结构,即形式上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到了19世纪,达尔文也对人进行了阐述,在其编写的进化论当中指出,人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猿猴进化而出现的,主要阐述出人的来源,而非人的特性,但正是进化论的出现,才形成的马克思观点。

  二、人的天性与人性概述

  天性就是人先天具有的属性、本性、秉性等,是与生俱来的,会有七情六欲。人性就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属性,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人的品性。下面主要针对人的天性与人性进行简要的论述。

  (一)人的天性

  《孟子·尽心上》:“形色,天性也。”对于人的天性来说,为一种自然本性,并非人的本质,是一生下来就存在的。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天性应该是指人的本能的反应。从哲学和宗教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指人的德性。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经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这并非对人性的质疑,而是对天性的讨论,主要目的就是了解善恶产生的原因,即善恶到底是天生存在的,还是后天形成的。然而对于这一讨论而言,是以进化论的观点为主,即善恶的出现,是人类进化产生的。由此可以发现,该观点并未将道德特性与物质形态有效区分出来。对于天性来说,存在两个特征:一个为生下来就存在的,另一个为并非只存在于人当中,而是与其他动物共有的。如饿了要吃东西,累了要休息等[3]。所以,对天性解释时,又可将其称作兽性,即与动物同时拥有的特性。

  (二)人的人性

  对于人性来说,属于道德范畴内,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只有存在道德,才会有人性。所以在对人解释时,通常以人为基础,阐述存在道德的人。作为伦理学概念,人性是对人的属性趋善的描述。

  在伦理学当中,一直对人性的善恶进行研究,一些人认为行善,一些人认为性恶,还有一些人认为不善也不恶,从本质角度来说,这仅是人属性的讨论,而非人性的讨论;主要分析的是人的善恶,而非人性的善恶。两者完全不同。从人的角度来说,会表现在不同的方面,而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不论是任何人,只要存在人性,人性是多是少,均表现为善。

  相关期刊推荐:《名作欣赏》创办于1980年,2005年初,该刊经过新闻出版局同意,变为半月刊。刊物内容将按上、中、下旬细分为鉴赏版、学术版和中学版。

  上旬为鉴赏版,侧重于微观的审美鉴赏,其内容为古今中外名篇杰作的文本细读和赏析。欢迎选题新鲜,感悟独到,文笔精彩的文本细读式赏析文章和鉴赏学方面的文章,以及有关音乐、绘画、书法名作欣赏的文章。

  中旬为学术版,侧重于宏观的学术研究,其内容为古今中外作家、作品评论和中西批评理论解读。欢迎有新见、有深度的文艺批评、影视评论和中西方批评理论解读的学术论文及书评。学术版稿件要求按照本刊学术论文格式,并附“摘要”和“关键词”,将“作者简介”附于文末。

  下旬为中学版,侧重于中学文学教学,其内容为中学语文新教材文学名篇与时文的课堂讲授与课外阅读的导读和点评。欢迎针对中学语文新教材课堂教学和新课标课外阅读的导读文章或点评文字。

  通常来说,人性通常存在下述几方面特点。(1)独特性。在其他动物身上,并不存在人性,只存在于人当中;(2)并非一出生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天性能够遗传给下一代,但人性并不能,人性是人受到不同环境背景影响而出现的。(3)出现于相应环境内,完善于道德的熏陶下[4]。也就是说,在不同的环境下,会产生的人性略有不同,而这与人性后天形成的具有直接关系。人性仅可划分成不同的等级,而非区分出好与坏,在道德的影响下,人性的等级会越来越高,逐渐趋近于完美。

  三、文学伦理学中背景下的人性误解

  在文学伦理学中背景下,受到文化背景差异、个人思想理念等的影响,对人性存在一定的误解,对人与人性分辨不清。

  (一)对人性的误解

  人与人性为不同的概念,但两者很容易弄混,导致人们对其产生错误的理解,这一情况体现在文学著作的翻译当中,以《HowtoWinFriendsandInfluencePeople》为例,正确的解释应为《如何赢得友谊和影响他人》,但一些人由于对人性存在误解,因而对其翻译时,将其改为了《人性的弱点》等。

  同时,在学术领域,也有很多以“人性的罪恶”而课题展开的研究,认为人性与罪恶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对于一个罪恶的人来说,通常将其当作人性罪恶,这也是不正确的,也是未能分清人与人性间的区别。

  作为社会中的人,真实的人性都不是罪恶,否则就属于一种偏见。并且有的文学作品中,把人性的阴暗面和缺点定义为罪恶,这也算是对人性的误解。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社会,人们的交往又在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环境,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一个人进行定性。在尼采看来,人的生命、人性、思想、情感应该是自由的,强调的人的自由与个性张扬,才能体现生命的价值。

  (二)我国古代对人性的解读

  在我国古代,不同人员对人性具有不同的看法,其中孟子以人伦为主,告子以仁义为主,荀子则以礼仪为主。《孟子》中:“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认为人性应该像水一样,顺其自然,在孟子看来,人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恶论”,“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从本质上讲,人性既有转化成恶的可能,也有成为善的可能,需要做好道德教育。告子(告不害)主张无善无恶论,认为:“性无善与无不善也……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在他看来,人之初始就是一张白纸,根本不存在善恶;善恶观念和道德品质都是后天形成的。

  战国初期人世硕主张“有善有恶论”,认为人有“善”和“恶”两种不同属性,是与生俱来的,善性养之则善长,恶性养之则恶长。从天性的层面而言,人并不懂礼仪,主要是由于其并非一出生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不论是善性还是恶性,天性基本相同的。同时古人们还认为,天性并非一成不变的,在道德引导下,会转变成人性[5]。从本质角度来说,古人对人性的理解并不正确,今天常说的人性,并不是天性,而是人与其他动物存在的显著区别,需要我们把人性解放出来,尊重个体的人,建立融洽的社会关系。

  综上所述,人、人性与天性虽然存在紧密的关联性,但其中依然存在很大的差别,正是这些差别的存在,才使得每个概念具有不同的本质。其中对于人性与天性来说,人们经常将其弄混,未能清晰地将两者区分出来,导致对两者解释时,会得到错误的定义与概念,不利于人们对人性的理解。所以,为了转变这一状况,需要正确对待人性与天性,掌握两者之间的差异,构建人与人沟通的桥梁,为现代人的发展与成长奠定良好基础。——论文作者:刘喜娟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wyi/19740.html

各行业核心期刊快速入口

医学类核心期刊汇总
口腔核心期刊
卫生核心期刊
药学核心期刊
眼科核心期刊
儿科核心期刊
医学核心期刊
兽医核心期刊
外科核心期刊
护理核心期刊
临床核心期刊
教育类核心期刊汇总
小学教育核心期刊
中学教育核心期刊
高等教育核心期刊
职业教育核心期刊
成人教育核心期刊
人文教育核心期刊
科学教育核心期刊
教育核心期刊
教学核心期刊
教育管理核心期刊
学科类核心期刊汇总
语文核心期刊
数学核心期刊
外语核心期刊
化学核心期刊
物理核心期刊
历史核心期刊
政治核心期刊
体育核心期刊
艺术核心期刊
法律核心期刊
经济类核心期刊汇总
市场经济核心期刊
经济核心期刊
金融核心期刊
财经核心期刊
审计核心期刊
旅游核心期刊
统计核心期刊
会计核心期刊
农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畜牧核心期刊
农业核心期刊
林业核心期刊
工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机械核心期刊
冶金核心期刊
电力核心期刊
铁路核心期刊
电气核心期刊
工业核心期刊
石油核心期刊
环境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力核心期刊
水利核心期刊
能源核心期刊
地质核心期刊
化工核心期刊
环境核心期刊
气象核心期刊
地理核心期刊
建筑类核心期刊汇总
测绘核心期刊
测量核心期刊
建筑核心期刊
交通类核心期刊汇总
铁路核心期刊
公路核心期刊
交通核心期刊
运输核心期刊
汽车核心期刊
轨道核心期刊
科技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子核心期刊
科技核心期刊
计算机核心期刊
其他类核心期刊汇总
管理核心期刊
档案核心期刊
心理核心期刊
政法核心期刊
文学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