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文史艺术》台湾原住民的织绣技艺研究

台湾原住民的织绣技艺研究

来源: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 所属分类:文史艺术 点击:次 时间:2020-02-17 09:51

  [摘要]台湾地区原住民族的服饰艺术独具特色,从技术层面来看,这些服饰是需要传统工艺作为技术支撑的。传统的制作服饰的麻布材料,是运用精湛的纺织技术制作而成,而各类衣饰的色彩与装饰则依托于他们出色的染色工艺和绣缝技术。本文通过对台湾原住民织绣技艺的介绍与分析,在欣赏台湾原住民织绣产品特色的同时,探询其间所蕴含的造物设计智慧。

  [关键词]台湾原住民;织绣;传统技艺

台湾原住民的织绣技艺研究

  台湾的原住民族群除了平埔族外,还有高山族群,仅高山族群又可大致分为泰雅、赛夏、阿美、邹、布农、排湾、鲁凯、卑南、达悟等族。台湾原住民各族群的织绣技术均具有特色,其具体的织绣技术主要包括:织布技术、染色工艺、绣缝技术等,这些精湛的织绣技术不仅蕴含着台湾原住民的造物智慧,而且其发展延绵不息,在今天仍然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

  一、台湾原住民的织绣技术

  (一)织布技艺

  1、织布的材料

  台湾岛内的原住民以往织布所使用的材料基本是苎麻。苎麻是属于荨麻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台湾原住民族群所用的苎麻,均为台湾地区野生品种,从外形上来看,其正、背面的色彩有差异,正面呈现绿色,背面则为白色,台湾地区的苎麻主要有青心系和红心系两个品种。而每一族群所选用的苎麻品类也略有差别,如泰雅族、平埔族的赛德克族群、鲁凯族及阿美族主要使用山苎麻,多以构树为纺织原料;此外,阿美族还使用锦葵科的细叶金午时花、野棉花、梵天花和梧桐科的野路葵等路旁常见的小灌木作为纺织原料;达悟族则较多使用只产于兰屿的锥头麻、瘤冠麻、落尾麻等植物。除此之外,一些族群还有自己所偏好的用于纺织工艺中的植物性原料,并有学者将其进行了整理。(表1)

  2、织布的用具

  水平背带机是台湾原住民在织布过程中使用最多的工具,也有些族群使用整经架。①

  (1)整经架

  整经架的构造很简单,式样大多相仿,通常是在一块木板上打十多个洞,在其中四、五个洞上插上柱子,柱子至少四根、至多六根(图1)。如果没有木板,原住民会在石板地上的缝隙中插上整经柱。

  (2)水平背带机

  “水平背带机”,是台湾原住民在织布过程中用到最多的工具。(图2)整体而言,台湾原住民族群使用的水平织布机的零件,主要包括经轴、固定带、织轴、打纬板、综縨棒、绞杆(开口棒、补助开口棒)梭子等。[1]

  3、织布的工序

  织麻布,首先将采的麻取出麻纤维后,剥去表皮,去表皮的工作首先是将苎麻的干、茎进行扭转,使苎麻表面的韧皮破裂,然后将干茎折断,再用手指把韧皮撕开,并使其与干茎脱离。撕下的韧皮称为粗皮,再用小刀去除表皮和胶质,便得到麻纤维,这工作过程称为“去胶”。然后将得到的苎麻丝进行曝晒,直到干透为止。接下来就可以对这些麻纤维进行搓、纺、框纱、绕线球等工作。将经过这些工序加工之后的麻线挂在屋檐下晒干,再缠成线,即可整经。

  (1)整经

  实际开始织布之前,必须先用长条形的整经木架,将经线有条理地排理好,织布成品的花纹是否漂亮,关键在于整经的好坏。整经的第一步是要确定待织布料的长短、纹路和式样,并以此为根据在整经板上确定好适合的距离,再把相应根数的柱子插到整经板上,然后按照顺序进行绕线。经过反复操作,直到达到恰当的宽度为止。整经在外行人看来既单调又乏味,实际上却是“打地基”的工作,整经不仅需要安静的周遭环境,更需要整经人注意力高度集中,不能有一点疏忽,否则织不出漂亮的布。[2]

  (2)织布的具体操作

  前期工作都准备好之后,就可以正式开始织布了。台湾原住民不同族群的妇女在进行织布时,基本步骤都相差不大,通常是正对经轴坐,两腿向前平伸,两脚需要抵住经轴,固定带放置于背后,两端绑带系于靠近腰部织轴两端的缺口,织轴与经轴之间呈现紧张状态。开始织布时,先要使经线保持松弛状态,然后左手上提综縨棒,经线便随着被提起而显出梭口,然后将打纬刀穿进前面显出的梭口,此时经线便呈现出紧张状态,这时先用打纬刀打紧纬线,再支起梭口以方便投梭,纬线则由左方穿过,再用打纬刀收紧纬线,然后继续推送综縨棒和绞杆,使它们向经轴方向移动,继而再将其拉回原处,如此便在布上显出纹路,最后再用打纬刀拉紧纬线。[3][4]这一系列步骤完成之后,再从第一步开始,到第三步时纬线与第一遍时有所区别,需要从左向右穿过,如此循环操作,直到织完线为止。

  (二)染色工艺

  在自给自足的部落时代,由于苎麻的脱胶和加工非常麻烦,工序耗时长,所以台湾原住民的日常穿着都以素色、白色或原色为主。但是盛装的礼服、头目和贵族的衣物,就需要在布上织出带有色彩的纹路。早期台湾原住民族群还未与外界接触时,大多以植物染料染色,有一套自己的传统染色方法,一般是先纺好线,然后将线染成想要的颜色才开始织布,传统的手工染线是一项具有特色的工艺。

  台湾原住民各族群对白、黑、褐色的制造方法大同小异。白色的染色法上文已经叙述过,主要是将纺好的麻线用肥皂水煮;黑色则多半埋在田边黑色的烂泥巴中;咖啡色则是用薯榔块根榨汁,再将麻线浸泡其中而得来。泰雅族的红色、绿色,则多来自深山的叶子和果实。信义乡的布农族,将麻线和苏麻的红色木屑一起煮,从而得到红线;绿色则是用鼠李属的叶子汁液浸泡得来;黄色则以山黄栀的根部捣碎为染料而染得;至于黑色则是将麻线与捣烂的九芎树叶一起埋入黑土,经过两天两夜的浸染便能得到黑线。达悟族人染线的方法,和其他族群大不相同,其黑线是取锅底的木炭烟尘将麻丝染黑,再以兰屿肉登蔻果实含油质的汁液,喷在麻丝上,而后用手搓揉,黑色便牢牢地附着于麻丝外,不易褪色。其他各族所使用的植物染料在上文“表1”中一一可见。

  (三)绣缝技术

  台湾原住民族群的衣服纹饰技法除织布外,还有刺绣、缀珠与贴饰等技术。其中刺绣技术广泛见于排湾、鲁凯、卑南、布农、邹及平埔等族中;泰雅和排湾族还有缀珠的技术;而贴饰则主要见于排湾族。

  台湾原住民的织绣技艺研究相关期刊推荐:《纺织服装教育》(双月刊)创刊于1986年,由东华大学、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联合主办。是我国目前纺织教育领域唯一公开发行的有国际、国内刊号的学术期刊。期刊创建于1986年,为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会刊。本刊设有:高教论坛、学科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教学管理、职业教育、研究生教育等栏目。

  1、刺绣

  刺绣是用竹质或金属的绣针,穿上线,在布帛上绣花纹进行装饰的一种方法。台湾原住民族群中使用的刺绣针法常见的有锁链绣(也被称为“链形绣”)、缎面绣、十字绣等,这些刺绣针法采用的都是挑针法,不需要使用绣绷。

  2、缀珠

  缀珠是用线将不同颜色的琉璃珠、塑料珠、贝珠等一粒一粒穿缀起来,然后通常采用线条的缀珠法,即依照纹样的轮廊线,每隔数粒钉一针,使珠串敷置于衣服或包袋上。

  3、贴饰

  贴饰是指在不同颜色的布块上勾划出纹样,并将这些纹样进行剪裁,或者将布块进行对折、对折后再对折等方式剪成对称的辐射状的图样,再将这些纹样贴缝于需要纹样的衣服上。

  二、台湾原住民织绣产品的特点

  台湾原住民各族群的织绣技艺精湛,不仅选材优良,色彩丰富,往往还极富民族特色,能够在纯实中兼具巧思,在丰丽中不失质朴,在粗犷中夹杂些许神秘感,彰显生命张力的同时,也表现出了高度的文化原创性。从织绣成品来看,排湾族多做十字绣,在黑布上绣以橙、黄、绿三色的菱纹、三角纹、花叶纹等,(图3)便是典型的十字绣,在白色的布上以“十字”绣成鸟纹和几何纹样。鲁凯族则以直线绣、缎面绣及链形绣为主要绣法,其中直线绣多用黑线在白布上绣出曲折纹及三角纹等(图4);缎面绣的色调则与十字绣相同,以红、黄、绿等彩色线在黑布上绣菱形与波纹,工整细密,在衣领、门襟与袖口上就是采用缎面绣法,用红、黑线绣成菱形,极具变化又富规律性。(图5)

  缀珠的方式在泰雅族较常见,他们将砗磲贝切成细片,然后磨成贝珠,将珠穿缀成串,缝饰在衣服上,其中的包袋就采用了缀珠的方式,成品不仅色彩丰富,而且极富特色;排湾族则习惯采用黑、暗蓝、白、红等不同颜色的玻璃珠,在衣服或包袋上缀成人像或几何纹等。(图6)

  贴饰的技巧多见于排湾与鲁凯两族,他们多以红色花纹贴饰在黑色布上,此外也有用其他颜色花纹贴饰在黑布、蓝布或绿色布上。贴饰的主要花纹有人头纹、人像纹与蛇纹等,衣服领口就是在黑色布上贴饰红色的蝙蝠纹样,袖口、袖缘则是在红色布上贴饰黑色的蝙蝠纹样,门襟上还贴饰红、黄、绿等色组成的图案,不仅表达了族人的审美,还表达了他们企盼美好的愿望——蝙蝠谐音“福”,这与我们汉族的图案有异曲同工之妙。(图7)

  三、台湾原住民织绣技术中所蕴含的造物智慧

  (一)对自然环境认识下的材质选择

  台湾原住民各族群分布于台湾各地,每个族群的居住环境都有些许差异,这必然会对其织绣技艺的取材等方面产生影响。

  就目前台湾原住民族群在其织布中所使用的材料而言,都是以植物的树(茎)皮为材料,其中苎麻又为大宗,而在传统中用来织布的材料,基本也都是苎麻。苎麻长至四五公尺高的时候,麻花便开放,同时麻茎的颜色也会由暗绿色转变为淡黄色,此时,最初,对于台湾的原住民族群来说,基本的生存需求是高于其他一切的,而这些族群在求取生存时所能依靠的基本只有身边的自然环境。也正因为如此,其造物的基础往往也是最先来自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他们因生活的需要而对自然界中的动植物逐渐了解,并将自己的理解运用到造物艺术中去。对于自身生存环境中所有材料的特性进行充分的认识与分析,并将其合理利用,这充分凸显了原住民对自然的认识能力及选择的智慧。(二)保护族人的原始信仰表达在台湾原住民各族群的人们看来,如何创造、对待并使用器物,是事关个人乃至集体生死、幸福的大事,这让他们更加关心如便可采割。采割时可以留两寸麻根,以便再发新芽。苎麻成长只需三个月,因而一年可收4次,通常在二、四、六、九月。而台湾地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岛内各地区均适合苎麻的栽种,可见台湾原住民族群的祖先是在对苎麻的生长、制作等知识有着充分认识的前提下,才将其用作主要纺织材料的。

  除了用于织布的植物性材料的智慧选择以外,台湾原住民族群大多还喜爱根据需要将制作织布的麻线染成鲜艳的颜色,而用于染料的植物也是每一族群根据自己的所处环境而选择的,如泰雅、赛夏、布农、邹、鲁凯及排湾等族均是以使用裹白叶薯榔为多;布农、邹及排湾等族则偏爱使用山黄栀。

  最初,对于台湾的原住民族群来说,基本的生存需求是高于其他一切的,而这些族群在求取生存时所能依靠的基本只有身边的自然环境。也正因为如此,其造物的基础往往也是最先来自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他们因生活的需要而对自然界中的动植物逐渐了解,并将自己的理解运用到造物艺术中去。对于自身生存环境中所有材料的特性进行充分的认识与分析,并将其合理利用,这充分凸显了原住民对自然的认识能力及选择的智慧。

  (二)保护族人的原始信仰表达

  在台湾原住民各族群的人们看来,如何创造、对待并使用器物,是事关个人乃至集体生死、幸福的大事,这让他们更加关心如何让自己在超自然力量的庇护下活得更好。于是他们常常将自己生活中的事物,如器物的创造与使用等,与某种神秘的力量联系在一起。或许这是在当时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他们因无力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如天灾、生老病死、飞来横祸等,于是便将其归因于某种不可知的力量,甚至尝试建立秩序,并试图将自己未知领域里的这些现象尽量配于合适的位置,以寻求精神慰藉,这样原始的信仰就产生了。

  他们在自己的织绣产品中融入信仰,这表现为色彩与图腾的运用。如在台湾原住民各族群的祭典礼服中,有较多族群偏爱在其盛装礼服中使用红色进行装饰,如泰雅、赛夏、阿美、邹等族。据说泰雅族在衣服上使用红色是因为在其族群的祭典中有一种说法——恶鬼最害怕红色,所以在各种祭典中他们在衣服上装饰以红色,以达到恐吓鬼的作用。又如,排湾族群的族人们崇敬蛇,尤其是百步蛇,蛇便成为氏族首领的保护者或象征,族人将蛇纹样发展为图腾,并运用织绣技艺在族人的服饰上进行装饰,百步蛇纹的运用,表达了排湾族人对祖灵的崇敬。虽然这些都只是传说,但这种在盛装中运用特定色彩与图腾来装饰的习惯蕴含着这些族群或企盼丰收、或期望人丁兴旺、或祈求祛祸避灾的美好愿望。

  结语

  整体而言,我们从台湾原住民各族群精湛的织绣技艺中,可以看到他们对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的认识智慧,并能从中寻找出适合利用的材质,加以特定的工艺,从而创造出了各类精美的服饰艺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台湾的原住民还努力在器物制作过程中融入自己的原始信仰,以期达到保护自己和族人的目的,并表达对生活的美好期待与愿望,可见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丰盈的。他们将织绣工艺的制作品质与水准和精神世界的某种灵力关联起来,这或许也是其技艺能够不断精进的重要原因所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wyi/15987.html

各行业核心期刊快速入口

医学类核心期刊汇总
口腔核心期刊
卫生核心期刊
药学核心期刊
眼科核心期刊
儿科核心期刊
医学核心期刊
兽医核心期刊
外科核心期刊
护理核心期刊
临床核心期刊
教育类核心期刊汇总
小学教育核心期刊
中学教育核心期刊
高等教育核心期刊
职业教育核心期刊
成人教育核心期刊
人文教育核心期刊
科学教育核心期刊
教育核心期刊
教学核心期刊
教育管理核心期刊
学科类核心期刊汇总
语文核心期刊
数学核心期刊
外语核心期刊
化学核心期刊
物理核心期刊
历史核心期刊
政治核心期刊
体育核心期刊
艺术核心期刊
法律核心期刊
经济类核心期刊汇总
市场经济核心期刊
经济核心期刊
金融核心期刊
财经核心期刊
审计核心期刊
旅游核心期刊
统计核心期刊
会计核心期刊
农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畜牧核心期刊
农业核心期刊
林业核心期刊
工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机械核心期刊
冶金核心期刊
电力核心期刊
铁路核心期刊
电气核心期刊
工业核心期刊
石油核心期刊
环境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力核心期刊
水利核心期刊
能源核心期刊
地质核心期刊
化工核心期刊
环境核心期刊
气象核心期刊
地理核心期刊
建筑类核心期刊汇总
测绘核心期刊
测量核心期刊
建筑核心期刊
交通类核心期刊汇总
铁路核心期刊
公路核心期刊
交通核心期刊
运输核心期刊
汽车核心期刊
轨道核心期刊
科技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子核心期刊
科技核心期刊
计算机核心期刊
其他类核心期刊汇总
管理核心期刊
档案核心期刊
心理核心期刊
政法核心期刊
文学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