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文史艺术》古代感伤诗词文学价值和美学蕴含

古代感伤诗词文学价值和美学蕴含

来源: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 所属分类:文史艺术 点击:次 时间:2013-07-14 10:54

  摘要:孔子曰:“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无不体现作者强烈的主观意识和丰富情感。不平则鸣啸,不幸则感伤。国家不幸诗家幸,不少古代的文人,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有建功立业的抱负,追求人生美好的理想,然而由于他们受所处时代的制约和影响,决定了他们多是悲剧的结局,或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或壮志难酬、理想破灭,或悲欢离合、四海漂泊,或穷困潦倒、身处困境……这类文人,往往感于实事而伤于情怀,并通过诗词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把这一类诗词称为感伤诗词。感伤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它不仅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本文试从成因和哲学意蕴、美学意义等方面,对中国古代感伤诗词进行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伤感诗词,文学价值,没学蕴含

  一中国古代感伤诗词产生的原因

  感伤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无不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当诗词家们的经历、见闻以及感受不顺、不平、不善、不美、不喜、不乐的时候,自然会产生感伤的情绪。“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情发于中而言出于外,所以诗人借诗词这一文学载体来浇释心中之垒块。中国古代诗词感伤情绪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历史的原因纵观历代诗词发展史,中国古代诗词感伤情绪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定的社会历史现实条件造成的。中国几千年的社会总是处于集中统一与分裂割据、相对安定与动乱频仍的交替之中,中国封建社会先后经历了春秋战国、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迁,而处于这其中的诗人词人,必然会受到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影响。由于封建知识分子大都受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多具社会良知和责任感,有较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远大的理想抱负,但现实中,特别是在动乱的时代或逆境中,他们往往是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理想多归于破灭,政治上常遭受挫折,生活上常趋于困顿,浪迹漂泊,亲友别离。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反映在创作上,必然表现为感伤诗词,如宋玉“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慨叹、曹植“君怀良不开”的无奈和愤懑、庾信的“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的哀伤,无不是社会现实使然。如果我们按感伤的内容来分类,作家不外乎或因忧国忧民而感伤,或因怀才不遇、理想破灭而感伤,或因漂泊怀乡而感伤,或因爱情的不幸而感伤,或因亲朋的生离死别而感伤……凡此种种,无论是政治抒情诗,还是生活爱情诗或是送别诗,其思想内容和情感都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典型者如李煜和李清照,两人都是在亡国之后的事变和飘零中,由于今昔对比强烈,物是而人非,有感于个人身世的剧变,因此在其词作中,追昔思今,幽怨、伤感、悲愁就自然成为其词的基本情调。

  2作家自身的原因文学的内容固然离不开社会历史现实,但文学创作却取决于作家的主观创作。不同时代的诗人由于所处时代、生活环境、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及师承关系等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文学和艺术风格。感伤诗词的创作是与作者性格中带有的感伤因素或者说感伤个性特质不能分开的。中国封建社会大多数文人都具有感伤的特质,他们关心国是、关注民生,有变革现实的理想。他们不但感情细腻而丰富,而且多愁善感,内心敏感,在感知时事、体验人生中,能注重和观察周遭事物的变迁,及时捕捉客观的事物和事件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如李清照的故国之思,诗中叙写的孤独、自怜、渴望归宿的复杂情绪,无不是北宋亡国之后所形成的感伤性格。可以说,是客观环境促成了作者感伤的性格特征,是作者感伤的性格特征决定了感伤诗词的存在和发展。

  3文学本身发展的原因从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看,无论是文学表现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以及所采用的具体形式,总是遵循由不定型到定型、由不成熟到成熟、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化到多样化的发展规律。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化、多样化和复杂化,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创作也必然会随之丰富、复杂和多样化。感伤作为人类的特有情绪之一,必然在文学中得到表现和宣泄,这既是作家审美创作的需要,也是社会阅读鉴赏的需要,是由文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决定的。

  二中国古代感伤诗词的文学价值

  古代感伤诗词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和作家的思想感情,它的内容表面上看是消极的,但却有着深刻的认识价值;它的艺术造诣很高,使得感伤诗词极易震颤人们的心灵,使它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1古代诗词的感伤情绪与佛道意趣的联系佛道对人生理想的阐释为文人的感伤情绪找到一种出路与归宿,它能消融诗人的痛苦,注入了诗歌的幻想与灵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人的创作心态,并加大了无题诗解读的难度和多义性,使得无题诗增添了朦胧之美、悲怆之美和生命之美。作家由于对理想的追求而产生对现实的无耐与否定,力图获得精神的超脱,而佛道的意趣为这种探求与超脱提供了一条理想的便捷之路,无论是陶潜的田园诗还是王维的山水诗,无不隐含着佛道的禅机玄理。李商隐无题诗的佛道意趣在于对生命感性的执着追求,无题诗中的悲剧性情致与诗人对于人生的体验在于对有求皆苦、无常幻灭的表达。感伤情调与佛道意趣是无题诗解读的重要途径,表现在:一是生命无常、命运难宰是诗人对佛法的深切感悟,是无题诗反复咏吟的对象;二是有求皆苦,超越痛苦的禅学观照升华了诗人对佛道的感悟;三是至死不渝的执着是诗人在佛道相融之下心灵的一种整合。感伤情调是中国文学作品情感抒发的一大传统,与佛道意趣相生的比比皆是。自宋玉《九辨》以来,历代不绝。其成因为:儒家入仕的人本思想造成中国文人特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兼济天下“”济世救民”的人生理想体现政治价值与人生价值的统一。可大多数文人学者仕途坎坷,于是老庄所推崇的自由独立的人格境界便成为文人追求的另一个目标。然而,“桃花源”的理想只是诗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追求独立人格伴随着文人内心深处的不安与不满,矛盾重重的文人渴望精神家园的出现,这样禅宗中的回归彼岸世界的思想又为文人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解脱空间。一方面,中国文人大都受儒家理想主义精神和庄子人格独立精神的强烈影响,他们往往追求政治成就和个人完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两种不同的目标是相冲突的,而且文人对自己过高的期望值使他们不可能满足一般的成就。在两种目标的冲突中,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文人因强烈的挫折感而导致心理失衡。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没有专门容纳文人的位置,却又实实在在地需要文人,统治者们一方面以“功成名就”“封妻荫子”为诱饵来吸引文人,一方面又以重重规范去约束文人,因此造成了文人极为尴尬的处境和异常特殊的心态。

  2感伤诗词是作家自我生命意识的表现如果我们从更深层次去挖掘感伤诗词产生的原因,发现其还在于中国古代感伤诗词是诗人词人主体生命意识的强烈表现。从创作的主体上说,文学是作家主体意识的宣泄和表现,而这主体意识又多表现为对自我生命意识的探索与追求。从哲学层面上考察,生命作为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在无垠无限的时空中,往往让人体验和体悟着顺与逆、穷与达、悲与乐乃至生与死的挑战、考验与困惑。而它作为精神与意识的现象,又往往让人希冀对生命时空的超越。这就使得文人的情感认识、人生体验以及创造实践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风貌,从而反映了文人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在诗歌中较多地再现对生命的感伤是在汉代。东汉末年,政治衰败,战乱频繁,生命显得格外脆弱,士人心中萌发的人生短促之感和浓得无法化开的悲哀情绪就在《古诗十九首》中荡漾开来。建安时期,文人的个体生命意识更显强烈,但不同的是,悲凉中带有慷慨,感伤中含有昂扬。到了西晋时期的陆机,他对生命的体验变得复杂起来,悲哀、昂扬、颓废乃至享乐,似乎前代对生命的种种感受都集于一身。唐宋时期,特别以李商隐为代表,感伤情调成为他诗词的主调。可以说,古代大部分诗人都在痛苦中挣扎,在生命的边界线上艰难跋涉,另一方面又以执着的功名心来传达强烈的自我实现意识,从而形成了诗坛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由于意识到生命的渺小和人生的短促,士人们更加注重对有限生命的珍惜,也就具有了更加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意识。而他们的作品也强烈体现了这种意识,无论是咏怀诗、咏史诗、爱情诗、送别诗,都具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和主体意识,都是对美好理想、美好事物的追求而无法实现的感情抒发与宣泄。虽然这其中有很多的无奈与忧伤,但却是作家自我生命意识的珍视与觉醒,对生命价值的探究和思考,从而使感伤诗词具有生命哲学上的认识意义。

  三感伤诗词的美学意义

  文学艺术是人类生活的写照,它反映社会、关注人生,又反过来予人以积极的精神体验,即美感。凡诗词作品都具有美感,而感伤情绪的诗词更具美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感伤诗词多具有悲剧的意味和色彩,而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的,旨在肯定美好的事物和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至于获得灵魂的净化与升华。感伤诗词,它在美感的高峰体验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莫名的惆怅和悲哀,正如叶朗在《胸中之竹———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美学》一书中所指出的:“意境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正因为如此,它往往给人感到一种惆怅,忽忽若有所失,就像长居在外的旅客思念自己的家乡那样一种心情。”感伤诗词的感伤和惆怅,构成了美感的重要内容,在这里,它给人的审美感受不是和谐快感和喜悦,而是不和谐、痛感和悲愁。正由于非感伤文学与感伤文学的同时存在和发展,使我们能从文学作品中体验到人类情感的全音阶。感伤诗词通过写尽人世间的不幸和悲伤,目的并不在于让人沉浸在真正的痛苦和哀伤之中,而是将这种痛苦与哀伤释放、宣泄和净化,使人的灵魂重新进入一种平静安宁的状态。所以感伤诗词作者正是通过悲愁的书写和宣泄,深入到自我心灵的最深层次,认识到自己生命的真实存在,使人在不幸中、在惆怅中、在悲剧的意境中体验到个体生命的自由和更深层次的快感。当我们读宋玉的《九辨》、李商隐的无题诗、李清照的词,无不体验到其诗词痛感之中隐含的快感。

  从感伤诗词的形成到感伤诗词的审美过程,实际上是经历了一个移情过程,作家总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积极地调动和改造审美对象来再现出种种意象,从而按照自己的审美观来完成诗词的艺术创造,从而使感伤诗词具有美感和丰富的美学意蕴,让人在阅读、鉴赏、审美过程中产生明显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愉悦,这是中国古代诗词感伤情绪的美学意义之所在。总之,中国古代感伤诗词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它是时代的产物,是作家主观情感、主体意识的体现,是有着很高的认识价值和美学意义的。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内容很丰富,本文只从以上几个侧面作一些浅显的研究和分析。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网http://www.lunwencheng.com期待您的到来,您的核心期刊发表核心论文发表、写作指导,职称论文发表之路从我们这里开始!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wyi/1354.html

各行业核心期刊快速入口

医学类核心期刊汇总
口腔核心期刊
卫生核心期刊
药学核心期刊
眼科核心期刊
儿科核心期刊
医学核心期刊
兽医核心期刊
外科核心期刊
护理核心期刊
临床核心期刊
教育类核心期刊汇总
小学教育核心期刊
中学教育核心期刊
高等教育核心期刊
职业教育核心期刊
成人教育核心期刊
人文教育核心期刊
科学教育核心期刊
教育核心期刊
教学核心期刊
教育管理核心期刊
学科类核心期刊汇总
语文核心期刊
数学核心期刊
外语核心期刊
化学核心期刊
物理核心期刊
历史核心期刊
政治核心期刊
体育核心期刊
艺术核心期刊
法律核心期刊
经济类核心期刊汇总
市场经济核心期刊
经济核心期刊
金融核心期刊
财经核心期刊
审计核心期刊
旅游核心期刊
统计核心期刊
会计核心期刊
农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畜牧核心期刊
农业核心期刊
林业核心期刊
工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机械核心期刊
冶金核心期刊
电力核心期刊
铁路核心期刊
电气核心期刊
工业核心期刊
石油核心期刊
环境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力核心期刊
水利核心期刊
能源核心期刊
地质核心期刊
化工核心期刊
环境核心期刊
气象核心期刊
地理核心期刊
建筑类核心期刊汇总
测绘核心期刊
测量核心期刊
建筑核心期刊
交通类核心期刊汇总
铁路核心期刊
公路核心期刊
交通核心期刊
运输核心期刊
汽车核心期刊
轨道核心期刊
科技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子核心期刊
科技核心期刊
计算机核心期刊
其他类核心期刊汇总
管理核心期刊
档案核心期刊
心理核心期刊
政法核心期刊
文学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