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理工论文》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孔隙及伊利石甲烷吸附特征

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孔隙及伊利石甲烷吸附特征

来源: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 所属分类:理工论文 点击:次 时间:2020-01-18 10:29

  摘要:为探究页岩中龙马溪组储层孔隙结构及伊利石对甲烷的吸附能力,基于等温吸附实验、压汞、液氮及低温二氧化碳等实验,研究了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及伊利石的分布特征,利用巨正则蒙特卡洛法模拟了不同孔径的伊利石狭缝孔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页岩中孔容与比表面积主要由小于2nm的孔隙提供;伊利石为龙马溪组页岩中黏土矿物主要成分之一,常构成平行或近平行板状孔隙;303.15K(30℃),8MPa条件下,孔径在0.5~0.9nm之间时,甲烷分子受范德华力和静电力的共同作用,甲烷过剩吸附量较大;孔径大于0.9nm之后,随着孔径增大孔壁表面电荷的静电力对甲烷分子作用减小,甲烷吸附主要受范德华力控制,甲烷过剩吸附量表现出先减小后基本保持不变的特征,游离气含量表现出随孔径增大而增加的特征;平均等量吸附热反映出伊利石对甲烷的吸附方式属于物理吸附。吸附过程中,孔径介于0.5~1.2nm之间时,随着孔径增大,平均等量吸附热迅速减小;孔径大于1.2nm时,甲烷分子与伊利石狭缝孔间的吸附强度基本稳定,平均等量吸附热为6.72kJ/mol;孔径介于0.5~0.8nm之间时,甲烷分子单层吸附于伊利石晶间处,甲烷局部密度表现出单峰的特征;孔径介于0.8~1.2nm之间时,吸附方式由单层吸附向双层吸附逐渐转变,局部密度曲线由单峰向双峰变化;孔径大于1.2nm时,可供甲烷分子吸附的自由体积较大,局部密度曲线表现为双峰特征。

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孔隙及伊利石甲烷吸附特征

  关键词:伊利石;蒙特卡洛法;吸附模拟;狭缝孔

  0引言

  页岩气主要由吸附气与游离气所构成[1],成分以烷烃为主(甲烷占主要比例),原位富集于页岩中黏土矿物、有机质颗粒及孔隙表面。黏土矿物是页岩的主要组成矿物,与页岩气的赋存和富集密切相关。黏土矿物因其特殊的晶体结构,在晶层之间、矿物内部以及矿物颗粒之间形成不同类型的孔隙,这些孔隙的大小、形貌和比表面积决定着黏土矿物的甲烷吸附能力。页岩储层孔隙非常复杂,主要表现在孔隙类型多样且孔径范围跨度大[2-6],复杂的孔隙系统使得阐明页岩吸附气赋存状态与机理较为困难。

  页岩中富含疏水亲油的有机质,水分对有机质吸附甲烷的影响很小[5],页岩对甲烷分子的吸附为黏土矿物和有机质两者相互耦合的结果[6]。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处于高—过成熟阶段[7],有机质生烃过程与黏土矿物转化过程同步,蒙脱石向伊利石转化过程中,有大量水析出,形成的过渡态伊/蒙混层矿物有很强的催化活性,促进有机质生烃[8,9]。前人[4-9]对黏土矿物在温度、压力、孔隙结构、矿物组成和含水量等因素对页岩吸附规律的影响已进行了多年的研究,表明不同矿物成分具有差异较大的分子结构,对甲烷的吸附能力有较大的差别。页岩物质组成、孔径结构、孔隙形态等方面的非均质性使得仅依靠实验的方法很难阐释甲烷的吸附机理,为解决相关问题,前人[8-13]引入了分子模拟的方法,其中蒙特卡洛(MC)方法最为常用。

  目前,在页岩吸附甲烷的研究中分子模拟的研究工作相对较少。本文研究选择渝东南龙马溪组页岩样品为研究对象。样品中发育大量的黏土矿物,矿物成分包括伊利石、蒙脱石等多种矿物。本文针对龙马溪组页岩中广泛发育的伊利石黏土矿物进行甲烷吸附模拟,模拟伊利石狭缝孔不同孔径对甲烷的吸附能力,并将其与页岩样品的孔径结构相结合,以此来讨论页岩吸附甲烷的特征、分析孔径结构对甲烷吸附能力的影响。

  1实验与吸附模拟

  1.1样品

  样品选择中上扬子地区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晚古生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属于海相有机质富集层,为浅海陆棚沉积环境[9,10]。黏土矿物组合特征反映出龙马溪组已经历晚成岩阶段,伊利石是龙马溪组发育最为普遍且含量最高的黏土矿物[10]。

  实测剖面及露头调查表明,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分布较为稳定,地层厚度约为200~300m,主要由黑色、灰黑色及深灰色页岩、粉砂质泥岩组成,由下向上粉砂质增多,炭质减少,顶部有薄层状或透镜状的灰岩夹层;整个龙马溪组均含有笔石化石,且由下向上笔石种类及数量均逐渐减少,少见三叶虫、腕足类等化石;还普遍见有分散状、似莓状黄铁矿晶粒,部分层位黄铁矿成层性分布明显。本文页岩样品为没有风化痕迹的新鲜剖面样品,采样点分布如图1所示。

  1.2实验

  为表现页岩样品中孔隙发育形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孔隙形态进行分析。实验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进行,所用仪器型号为FEIQuanta200,观测分辨率为20nm。

  为获取页岩样品的孔径结构,分别用高压压汞实验(HPMI)、低温氮气实验(LP—N2—GA)、CO2吸附实验(LP—CO2—GA)对其孔隙进行了表征[3,14]。其中高压压汞实验在中国矿业大学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重点实验室进行,所采用的实验仪器型号为Au-toPoreⅣ9500,最大的实验压力为413.68MPa;低温氮气实验所采用的仪器型号为ASAP2020V3.04H,实验时的温度为77K;CO2吸附实验在北京理化中心进行,测试温度为273K。采用质量法等温吸附实验测试了伊利石甲烷等温吸附曲线,测试所用的样品质量为1.36g。孔径分析时,低温氮气实验数据及CO2吸附实验数据均以DFT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样品的比表面积与孔容数据。

  1.3吸附模拟理论

  本文模拟借助于Accelrys公司MaterialsStu-dio8.0软件进行,采用伊利石无水化理想模型进行,伊利石晶胞参数和原子坐标来源于美国晶体数据学家数据库及文献[15],单胞的空间群为C2/m,属于单斜晶系。晶胞参数为a=5.2021°,b=8.9797°,c=10.2260°;α=90°,β=101.57°,γ=90°。根据伊利石单位晶胞结构在x×y方向上建立3a×3b的超晶胞结构,即超晶胞结构在x×y方向上的大小为2.69391nm×1.56063nm。在此基础上,在2个超晶胞结构间,即z方向上增加1个真空层,从而构建不同孔径的伊利石狭缝孔结构,其结构构型如图2所示。

  2、结果

  2.1页岩中孔隙类型

  对样品进行XRD矿物组分分析结果表明(表1),页岩中矿物成分主要以石英及黏土构成,占主要矿物相对含量的64%;黏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及伊蒙混层组成,两者占黏土矿物总含量的86%,含少量的高岭石及绿泥石。高分辨率扫描电镜下可见到大量的伊利石以鳞片状、羽毛状、丝缕状分布(图3),片状伊利石矿物在页岩中常常构成平行或近平行板状孔隙。孔径大小以纳米与微米级为主。

  2.2页岩孔径分布

  对样品孔隙特征利用高压压汞实验(HPMI)、低温氮气实验(LP—N2—GA)、CO2吸附实验(LP—CO2—GA)联合表征,其中孔径在0.35~1.0nm之间使用CO2吸附测试结果表征,孔径介于1.0~20nm之间使用低温液氮测试结果表征,孔径大于20nm使用压汞测试结果表征[2,5]。图4、图5为泥页岩样品F1的孔容—孔径分布图及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图。图4显示出,F1样品储层孔隙孔容主要由孔径小于2nm的孔隙提供,占页岩总孔容的95.7%;孔径介于0.5~1.2nm阶段孔容最大,而图5F1样品比表面积—孔径关系Fig.5PoreareadistributionversustheporesizeforshalesampleF1在50~30000nm之间,孔隙发育较少。F1样品孔容—孔径曲线呈现出较为典型的泥页岩孔径分布曲线的形态[3]。当孔容相同时,孔径较小的孔隙可提供更多的比表面积。小孔与介孔的发育使得页岩样品拥有更大的比表面积。

  图5显示出F1样品比表面积整体呈随孔径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总比表面积主要是由孔径小于2nm的孔隙提供,这些孔隙占到了孔隙总比表面积的99.7%,其中小于1nm的孔隙占孔隙总比表面积的96.5%。F1样品比表面积—孔径主要的峰值位于0.5~1.0nm之间,这个区间内比表面积占总比表面积的54.5%。

  3讨论

  研究页岩中发育的伊利石狭缝孔对甲烷的吸附行为时,不仅要考虑伊利石表面原子对甲烷分子的影响,还要考虑孔隙为甲烷提供吸附空间大小的影响。另外,当孔径足够小时,对面孔壁对甲烷吸附亦有较大的影响[9],这些因素使得孔径大小不同,单位面积上甲烷的吸附量不同。

  3.1伊利石的甲烷物理吸附实验特征

  伊利石的甲烷等温吸附曲线实测结果表明(图6),伊利石对甲烷的吸附特征符合Langmuir吸附理论模型,曲线拟合度可达98.5%。随着压力升高,过剩吸附量迅速增大,压力达到某一临界压力时,甲烷吸附量保持不变。压力保持不变时,温度增加,导致CH4分子动能增加,过剩吸附量逐渐减小。图6伊利石的甲烷等温吸附曲线Fig.6Isothermaladsorptioncurveofillite

  3.2伊利石狭缝孔不同孔径模拟甲烷吸附特征

  图7显示了孔径分别为0.5nm、0.9nm、1.5nm孔隙单位面积上的总气量、过剩吸附量、游离气量在2~12MPa的变化曲线。狭缝孔中游离气含量由Peng-Robinson方程计算得出[16,21,22],数值只与自由空间体积、温度、压力及甲烷密度相关。随着孔径的增大,孔隙内游离气量表现出增大的趋势;孔径保持不变时,随着压力的增大游离气量亦呈不断增大的趋势。

  在伊利石狭缝孔过剩吸附量方面,伊利石狭缝孔孔径过剩吸附量变化规律较为复杂[20-23],甲烷临界吸附温度为191K,模拟过程中温度(303.15K)高于临界温度,反映出吸附模拟过程中甲烷分子均处于超临界状态。孔径在0.5nm时,两侧伊利石分子结构构成的孔壁对甲烷有很强的范德华力作用,相互作用力强,甲烷吸附量大,熊健等[24]在研究甲烷在蒙脱石狭缝孔中的吸附行为时取得的结果类似;孔径大于1.0nm时,甲烷与伊利石分子结构之间只受到范德华力的作用,静电力对甲烷分子作用较小,孔径由0.5nm变化至大于1.0nm时,过剩吸附量表现出先减小再增大的特点;孔径保持不变时,孔隙内过剩吸附量表现出随压力增大先增大随后保持相对稳定的特点。

  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孔隙及伊利石甲烷吸附特征相关期刊推荐:《天然气地球科学》(双月刊)属综合性、学术性刊物,其宗旨是评述天然气地球科学的研究进展,报道世界各国开发地壳中常规天然气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介绍我国天然气科技攻关和勘探新成果,促进我国天然气地质学学科的发展,推动我国天然气田的勘探与开发。有投稿需求的作者,可以咨询在线编辑。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lig/15840.html

各行业核心期刊快速入口

医学类核心期刊汇总
口腔核心期刊
卫生核心期刊
药学核心期刊
眼科核心期刊
儿科核心期刊
医学核心期刊
兽医核心期刊
外科核心期刊
护理核心期刊
临床核心期刊
教育类核心期刊汇总
小学教育核心期刊
中学教育核心期刊
高等教育核心期刊
职业教育核心期刊
成人教育核心期刊
人文教育核心期刊
科学教育核心期刊
教育核心期刊
教学核心期刊
教育管理核心期刊
学科类核心期刊汇总
语文核心期刊
数学核心期刊
外语核心期刊
化学核心期刊
物理核心期刊
历史核心期刊
政治核心期刊
体育核心期刊
艺术核心期刊
法律核心期刊
经济类核心期刊汇总
市场经济核心期刊
经济核心期刊
金融核心期刊
财经核心期刊
审计核心期刊
旅游核心期刊
统计核心期刊
会计核心期刊
农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畜牧核心期刊
农业核心期刊
林业核心期刊
工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机械核心期刊
冶金核心期刊
电力核心期刊
铁路核心期刊
电气核心期刊
工业核心期刊
石油核心期刊
环境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力核心期刊
水利核心期刊
能源核心期刊
地质核心期刊
化工核心期刊
环境核心期刊
气象核心期刊
地理核心期刊
建筑类核心期刊汇总
测绘核心期刊
测量核心期刊
建筑核心期刊
交通类核心期刊汇总
铁路核心期刊
公路核心期刊
交通核心期刊
运输核心期刊
汽车核心期刊
轨道核心期刊
科技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子核心期刊
科技核心期刊
计算机核心期刊
其他类核心期刊汇总
管理核心期刊
档案核心期刊
心理核心期刊
政法核心期刊
文学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