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教育论文》近30年社会心理学理论现状与新进展

近30年社会心理学理论现状与新进展

来源: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 时间:2022-01-12 08:51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等范围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的现状表现为美国认知范式理论的延续、欧洲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兴起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本土化;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势表现为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整合趋势、自我理论的回归、对情感研究的关注、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文化视角转换趋势。

近30年社会心理学理论现状与新进展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中等范围理论;本土化;整合

  从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来看,理论一直在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社会心理学热衷于建构跨历史、文化背景的 “大理论”或“纯理论”,如行为主义等。20世纪中叶以来,理论家们意识到,真正能够跨历史文化的 “大理论”是不存在的。因此,当代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向之一就是:抛弃了建立统一理论的企图,而代之以寻求所谓“中等范围理论”。中等范围理论不是像传统大理论那样,要对全部社会心理、行为模式找出普遍规律,而是仅仅对某一方面做出解释.如认知失调理论对态度改变做出解释,同时,这些理论的某些观点带有大理论的取向,如社会学习理论就是受到了行为主义的影响。本文就近30年来社会心理学中等范围理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一简要介绍。

  一、近30年社会心理学理论现状

  1.美国延续社会认知范式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主流社会心理学理论在建构主义视角中。延续着传统的社会认知范式的主导模式,使正处在第三代思潮的社会认知主义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蓬勃发展,表现为数种具体理论建构。

  (1)创新性的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SI)是有关人类本质的基础理论,它从苏格兰伦理学、德国相对论和英国进化论的哲学思想中得来,对“人类本质”这个古老话题注入现代意义。②到了2l世纪,受美国早期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米德(Mead)结合实用主义理论和心智理论,发展了符号互动理论。近30年来,一些心理学家以建构主义视角对本质、沟通、自我和推理等主题进行进一步研究,发展了很多全新的符号互动理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是认同理论和情感控制理论(affect control theory)。认同理论(identity theory)是美国心理学家Stryker、 Burke、McCall和Simmons分别对认同行为作出不同的解释所建构的理论。[1)认同理论是从符号互动理论特别是结构性符号互动作用理论中孕育发展出来的。传统的符号互动理论认为社会是在个体通过对在社会情境中的行为进行认同和解释过程中建构出来的。认同理论从这个观点出发,认为个体可以按照其所期望的方式对其所处的情境自由地进行认同。尽管不同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认同理论,他们都共同关注三个主题,从而构成认同理论三个主要原理,即社会、自我和认同。情感控制理论(简称ACT)是近30年来,美国心理学家Heise等人扩展符号互动论中有关语言的基础性作用和对情境进行符号标示的观点,通过数学模型描述人类对社会事件的情感状态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测量结构、情感反应方程和情感控制过程的数理模型三个方面构成了该理论的基本框架。(2]30年来,心理学工作者围绕着情感控制理论所作的实证研究主要有三种:(I)对控制系统中的文化情感反应强度进行跨文化研究;(2)对控制原理中的控制加工程序进行测量;(3)应用理论对情绪、越轨行为、宗教和社会运动等主题进行实证研究。

  (2)精致化的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理论建构的重点在于对将个体与社会结构连接起来的心理动力进行研究,包括比较动力 (comparison dynamics)、一致性、适应性和平衡性动力(consistency,congruity,and balance dynamics) 和归因动力(attribution dynamics)。传统的社会比较理论、平衡理论、认知一致性理论、归因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等都对这些心理动力过程作出了很好的阐释。近30年来,更多的创新性理论延续着传统,丰富着内容。使格式塔理论更加精致化。

  a针对比较动力的理论

  很多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关注于社会比较加工过程,这些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将其他个体、群体、组织、文化等作为参照点并进行比较来认知评价自身情况。其中,认同控制理论(identity con— trol theory)把这种比较过程概念化为内心灵现象 (intra—psychic),围绕着将认同标准作为参照点来确定是否认同了他人。如果个体达到了认同标准,他们会产生积极的情绪,相反,当他们同时获得的反馈是没有达到认同标准,则会表现出沮丧等消极情绪;情感控制理论也阐述了有关自我、他人、行为和情境的基本情感反应与瞬态观感的比较过程。该理论认为.基本情感反应起到一个参照点的作用来确定瞬态观感是否与情感反应相一致,如果一致,则人们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如果不一致,则人们会产生消极情绪,并采取一定的认知和行为上的策略使二者协调起来;在社会比较过程理论(the the— ory of comparison rrocesses)中,Jasso对社会比较过程的正确理解需要对其他基本过程加以正确的理解。他将社会比较视为中等范围动力之一,并把其置于整个动力理论框架中加以考量,从而统一了中等范围动力理论。【3)Jasso认为社会比较的四个基本原动力是追根溯源的原动力、是非判断的原动力、十全十美的原动力和追求自由的原动力;Betger的期待一状态理论(expectation—states theory) 及其相关变形理论——地位建构理论(status constmction theory)和地位特征理论(status characteristics theory)都包含了对比较动力的阐述,认为期待状态创建了一个参照标准,他人对其进行评价,当行为表现与期待状态相匹配,则产生积极情绪并对重申地位规则。当行为表现不与期待状态不匹灞SOCIAL SCIENCE JOURNAL :婀配,特别是他人通过地位规则对期待状态提出了挑战,则个体产生消极情绪,并努力使期待与其行为表现重新看齐。(4】

  b.针对一致性、适应性和平衡性动力的理论

  很多社会心理学理论都表明了人类的一个需求,即去体验关于自我、他人、情境、规则和信仰的认知一致性、适应性和平衡性。当个体感到认知处于失衡状态,他们就会体验到消极情绪,并产生使其保持一致的动力。前面所述的所有的符号互动理论都表明了个体寻求自我确认和自我证明的内部动力,如认同理论(identity theory)认为当他人的反馈表明在一定的情况下个体自我并没有被确认或者个体的行为表现违背了期待状态的时候,个体会重新调整其角色行为,重新呈现自我,并对角色进行不同的认同等来获得适应性;情感控制理论 (affect control theory)也表明了这种格式塔动力会驱使个体去获得他们的基本情感反应和行为者、他人、情境之间的适应性;期待状态理论(expectation states theory)及其相关理论也阐述了当个体的期待状态与他人行为表现不一致,则会体验消极情绪,并对违背期待状态的行为者进行处罚;Emerson 和Cook阐述的权力顺从交换理论(power—de— pendence exchange theory)则从另外的视角诠释了此类格式塔动力过程。(5]该理论认为由于权力一顺从本身就是一个失衡的状态,这会驱使行为者通过转换关系来达到平衡,个体通过一系列平衡措施来缓和其对资源拥有者的顺从。这些平衡措施包括:寻找替代性资源、降低权力者所拥有的资源的价值、堵截资源拥有者的资源来源、提供给权力者其他资源使权力者反过来对自己顺从和不需要资源等措施。

  c.针对归因动力的理论

  格式塔传统的另一个概念就是归因。个体会对其所经历的事情主动作出归因。以Weiner为代表的早期的归因理论家着重了个体内因和外因;现代归因理论家Truner在其情感交换理论(Affect exchange theory)重新阐释了归因动力,着重强调个体会从很多潜在要素上对其所有经历作出归因,包括从自我、他人、协同单元①、类化单元②等要素来进行归因。[6]该理论认为积极的情绪体验会使个体产生近体偏见(proximal bias),从而作出内部归因。消极的情绪体验会使个体产生远体偏见(distal bias),从而作出外部归因。由于归因调节着个体对组织的承诺与依恋,个体所作出的归因不仅会影响着个体的情绪体验还影响着组织结构的变化;地位建构理论(slams construction theory)也涉及到了归因动力。该理论认为在社会中处于高地位个体会对其成功作出内部归因,从而认为其权力和地位都是合法合理的。低地位个体如果人为地位规则已经合法确立了,则会作出内部归因,如果规则没有确立,则会作出外部归因,认为高地位者施行了不公正的行为。如果期待状态被违背了或者高地位者和低地位者之间产生了不一致,则高地位者会作出外部归因,责怪低地位者并加以处罚。低地位者则作出内部归因,并体验消极情绪。

  2.欧洲社会心理学的兴起

  从1979年开始,欧洲实验社会心理学会(Eu— ropean Association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EAESP)出版了《欧洲社会心理学研究丛书》 (European Studies in Social Psychology)。这套丛书由于包含了很多欧洲社会心理学的标志性理论,因而成为国际社会心理学的经典著作,也是欧洲社会心理学的理智复兴的开始。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以2001年出版的欧洲手册为标志,欧洲社会心理学已经成功地解构美国主流社会心理学的霸权地位,使国际社会心理学图景得以重构。

  纵观欧洲社会心理学复兴史,欧洲社会心理学家对社会行为所发生的社会脉络的重视和对理论和元理论建构的追求,是区别于美国主流社会心理学的独特特征。在群体心理理论建构中,美国的社会影响研究关注群体秩序的维系和群体中多数人的力量,而从1960年代后期开始,以法国学者莫斯科维奇为核心的欧洲社会心理学家,受社会变迁和知识创新等社会事实的激发,开始在群体秩序的形塑和维系之外,专注于群体创新和群体变迁的研究。少数人的影响(minority influences)因此被系统地揭示出来,从而形成了少数人影响理论(the theory of minority influence)。自此,欧洲社会心理学在概括化理论、中程理论和方法技术建构方面取得长足进展,今天享有国际学术声誉并且具有欧洲特征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技术,已经作为经典融入主流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中,并且激发出更多的理论和经验研究热情;它们包括社会认同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社会表征论(social representation)和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欧洲版社会心理学理论作为欧洲社会心理学本土化成果,自其提出起便颇受推崇。这就在于它强有力地突破了美国版社会认知的信息加工范式,以其更贴合人类生存本体的理论视角揭示了宏大社会背景下民众的社会认知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莫斯科维奇等人以其对社会共识或社会表征生成的历史、社会及文化脉络及意义的社会建构性的强调,重返人文主义话语形态,借此解构了美国社会心理学话语霸权。

  3.第三世界国家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本土化

  直至1970年代,在社会心理学的世界学科图景中,依据学科知识生产、创新和社会影响的差异,存在着中心、次中心和边陲的权力分层中心。①美国社会心理学占据中心地位,美国主流社会心理学的概念框架、理论模式和方法技术是与其他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迥然有别的社会和文化传统中生成和发展的。其他国家的社会心理学只不过是美国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落伍追随者和模仿者,还没有塑造出自身的独具风格。欧洲社会心理学则处于次中心地位,虽然产生出具有国际权威和影响的学术成果,但是很少有发言权;而第三世界社会心理学则处于全然的失语地位。②就第三世界的社会心理学而言,其首选策略是本土化:即以民族国家的本土社会问题为先导,累积本土经验材料,以求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有平等而有尊严的对话能力和资格。③有关本土化的界定,Adair认为: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的标志是自产的心理学家、自产的权威出版物以及专业协会。【7)近30年来,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如印度、澳大利亚④以及我国内地的心理学者和港台地区的心理学家也开始对西方心理学的一统模式进行反思,提出心理学的“本土化”,这些学者可能在表达方式上不尽相同,但是在本质上都是强调根据本国文化的不同特点,研究本国人的特殊心理,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心理学。

  中国社会心理学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及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已经成立、规范化的博士培养体系已经形成、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的学术会刊《社会心理研究》已经内部发行,这些都标志着中国社会心理学已经进入本土化或“中国化”阶段。中国社会心理学者在对本土社会心理学理论构建上作出了初步而富有成效的贡献,关于中国人社会心理学理论与研究起于杨国枢于1988年使用外来量表或理念对国民性(民族性格)进行的研究,但以后开始检讨这种研究的效度,从理论架构和方法上开始突破照搬和照抄,同时也开始寻找中国人价值观念的主要内涵。杨国枢指出,应从强加式的通则性客位研究(imposed eric approach)转向本土化的特则性主位研究(indigenous emic approach)。[8]在这种认识下,港台的社会心理学界自70年代末开始,推动了一场本土化的运动,取得了不少成果,集中反映在杨国枢的社会取向理论。中国大陆的社会心理学家也在90年代开始,进行了这方面的探讨,包括金盛华有关中国人自我价值定向和精神信仰理论。(9]

  尽管社会心理学理论的中国化正在良性发展,与欧洲社会心理学理论相比,在国际上仍处于失语状态。欧洲版社会认知理论的成功,原因之一是它既关注植于本土的树木,也关注广布全球的森林;它立足于本土社会现象,却能从本土现象归纳出具普遍性的社会心理原理。中国正面对急剧的社会变迁,可以为社会心理学理论建构提供丰富的研究题目和题材,是一片广阔而茂盛的丛林。当这片丛林的面貌清楚地显露在社会心理学家的广角镜下时,全球森林的图像将会更清晰地呈现出来。

  二、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新发展

  1.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整合趋势

  单一理论的局限在于它只考察人的社会行为的某一侧面,而不能从多方位角度上加以考察,所以近年来,各个基本理论力图完善自身体系,对其他理论做全面分析,从而在社会心理学中出现了理论整合趋势。

  (1)美国主流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欧洲本土化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整合

  随着欧洲社会心理学在群体心理理论建设中取得越来越卓越的成就,保持着学科霸权的美国主流社会心理学界也把理论建设和研究视角开始逐渐转到群体心理研究中来。与欧洲群体心理理论建构注重群际过程和群体过程中的偏见、刻板印象、群体认同等课题研究不同,美国群体心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群体、社会冲突、群际关系。尽管欧美建构理论的着眼点不同,但是近年来欧美在社会心理学理论建构和研究发展大有交叉融合之势,并相互渗透和影响,特别是在自我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建构上。由于英国社会心理学理论着重社会或群体认同,对社会和个体认同则鲜有建树,而美渝SOCIAL SCIENCE JOURNAL ‘!咖i7 国理论家们则将个体认同视为基础理论加以构建 (如前所述的认同理论),所以很多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开始致力于社会认同理论的拓展性研究和理论构建,并将社会认同作为个体认同的理论补充,比如Brewer的最佳特异性理论(Optimal Distinc. fiveness Theory)和Deaux个体我(individual self) 与群体我(collective self)的概念化理论。如今这种跨越大西洋的学术联系持续升温,大西洋两岸的理论家们开始寻求社会表征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的联结点,从而加以整合。[10】

  (2)现代社会心理学理论与传统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整合

  现代社会心理学理论与传统心理学理论的关系是一种继承与超越的关系。纵观社会心理学理论发展史,理论的繁多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尽管社会心理学家在阐释社会行为时着眼于不同的理论出发点,但是,追根溯源,从中不难窥见一些基本的理论取向,如今社会心理学理论家们在批判性地吸收传统理论基础上,通过深入发掘或重新界定基本概念,吸收心理学及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用更加多元化的视角进一步阐释各自的理论。如前所述的认同理论和情感控制理论就是整合传统符号互动理论而得来的。

  (3)社会心理学理论与其他科学理论的整合

  对任何一门社会科学而言,人都是一个永恒的研究主题,从而都会涉及对人、社会、人与社会三个根本性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是彼此关联,对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够偏颇。所以近年来出现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趋向是社会心理学吸纳其他学科的理论来构建更加多维度、多视角的社会心理学理论。除了从心理学学科体系相关学科如普通心理学等吸取营养外,社会心理学还大量吸纳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如社会认同理论中对群体冲突的研究借鉴了经济学中的博弈理论,社会类化理论中对群体偏见等研究则运用了政治学和法学理论。这种整合近年来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社会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的联姻,并产生出全新的学科——社会认知神经科学,这门科学创新性地将社会心理学理论建立在神经机制的解释上。近年来,研究者对社会心理学理论中诸如刻板印象、态度与态度改变、自我、情绪与认知交互作用等理论中的各种原理在脑神经水平上进行分析,这大大提高了社会现象归类与说明的精确性,从而促进了学科的纵深发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Deeety等人将关于自我的研究与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基于他们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提出了一个自我与他人共享的神经网络。这种整合丰富和发展了社会心理学理论,扩大了学科研究视野,为学科发展注入了活力。[11]

  2.自我理论的回归

  尽管在自我的精确定义上一直存在着争论,但是在很多理论模型中反映出的有关自我的论述中都一致认同自我是一个多面的、复杂的、包含很多交互因素的动力建构。1970年代开始,社会心理学理论家们对自我归因(self—attribution)的关注标志着理论家对自我理论构建兴趣的复活。其中标志性的有Wicldund的客观性自我意识理论(the— ory of objective self—awareness)(12],Carver和 Scheier的自我关注(self—attention)[13】、自我监控 (self—regulation)理论以及Higgins的自我矛盾 (self—discrepancy)理论,以上这些理论贡献都关注于人们如何对其达不到理想标准的行为方式作出反应。近年来有很多重要的自我理论包括Tess— er的自我评价维护模型(self—evaluation mainte· nance model)[14],关注于人们与其最亲密的人进行比较的条件,从而似i2人们会接近能让他们对自己感觉良好的情境,避免感觉不好的情境,并对友谊模式提出了预测;Steel的自我肯定理论(self— affirmation theory)(15],通过假设人们总是用积极的词汇形容自己以及人们发现自己的行为与自我理想不一致时会感到不适,来解释人们是如何处理行为与自我表象不一致的;Gollwitzer的符号自我完成理论(symbolic self—completion theory),该理论核心在于通过自我展示来进行身份的社会确认,从而与身份相关的符号行为给人一种自我完成感; Swann的自我验证理论(self—verification theory),假设人们寻求自我概念的社会确认,并努力让别人以自己的方式看待自己。自我完成理论和自我验证理论的区别在于个体是否想要得到这个身份。在社会心理学的本土化背景下,很多优秀的中国学者也开始关注于自我理论的构建,其中值得一提的有金盛华的自我价值定向理论(self—worth orientation theory),该理论通过自我价值(self— worth)、自我价值感(feeling of self—worth)、自我价值支持(self—worth maintenance)、自我价值保护(self—worth defense)、自我价值定位(self— worth positioning)等核心概念的提出来解释自我价值在个体行为导向中的作用;杨中芳的“自己人”及其边界划分理论,提出中国人的自我不仅包括西方所界定的个体我,还包括一些具有特别意义的其他人,即自己人。(16]今后自我课题的研究重点在于对前述的自我理论进行更多的研究工作来进一步验证,以及对自尊(self—esteem)、自我提高 (self—enhancement)和自我批判(self—criticism) 等课题的理论建构。

  3.对情感研究的关注

  由于受到传统的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理论大多将理性作为理论假设的出发点,而鲜少涉及到情感研究。直到最近,正如Randall Col— lins(1994)所倡导的那样:情感是理性的公分母,两个领域需要同时进行研究。社会心理学理论才着重研究情感这个概念,从而引发了针对情感概念的理论建构趋势。理论家们在其各自理论中对情感概念进行分析,其中代表性的理论有情感控制理论(affect control theory)和情感交换理论(Affect exchange theory),两个理论分别采用不同的视角对情感概念进行研究。在情感控制理论中,当个体的基本情感反应和瞬态观感出现不一致,则会产生消极情感体验;当两者出现一致状态时,才会产生积极情感体验。情感交换理论认为,在人际互动中产生的情感受到特定的情境影响而出现经常性地交换,这种情境包括网络①密度、网络可获性、关系的附着力等。

  在社会心理学中,理论大多是从格式塔理论视角来研究情感的。格式塔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类具有寻求关于自我、期待、偏见、情感、信念、个人所得、资源分配的一致性、适应性和平衡性的动力,认知一致时,产生积极情感体验;认知失调时出现消极情感体验。这种格式塔式的理论阐述引起了一些理论家的研究兴趣,很多理论(如情感控制理论)就是用格式塔式的传统观点对情感的本质进行解释。着重自我和认同的符号互动理论则认为,当个体自我和认同得到确认,则产生积极情感,否则体验消极情感。期待状态理论着重个体行为与期待状态一致时产生积极情感,否则产生消极情感。地位建构理论也有着类似的阐述。理智选择和交换理论(rational choice and exchange theory) 认为,当个体没有得到他所期待的所得时,他们会体验消极情绪;相反则会体验积极情感。做出类似阐述的还有很多偏见理论(justice theories)。 ——论文作者:黄雪娜金盛华①盛瑞鑫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jyu/21560.html

各行业核心期刊快速入口

医学类核心期刊汇总
口腔核心期刊
卫生核心期刊
药学核心期刊
眼科核心期刊
儿科核心期刊
医学核心期刊
兽医核心期刊
外科核心期刊
护理核心期刊
临床核心期刊
教育类核心期刊汇总
小学教育核心期刊
中学教育核心期刊
高等教育核心期刊
职业教育核心期刊
成人教育核心期刊
人文教育核心期刊
科学教育核心期刊
教育核心期刊
教学核心期刊
教育管理核心期刊
学科类核心期刊汇总
语文核心期刊
数学核心期刊
外语核心期刊
化学核心期刊
物理核心期刊
历史核心期刊
政治核心期刊
体育核心期刊
艺术核心期刊
法律核心期刊
经济类核心期刊汇总
市场经济核心期刊
经济核心期刊
金融核心期刊
财经核心期刊
审计核心期刊
旅游核心期刊
统计核心期刊
会计核心期刊
农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畜牧核心期刊
农业核心期刊
林业核心期刊
工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机械核心期刊
冶金核心期刊
电力核心期刊
铁路核心期刊
电气核心期刊
工业核心期刊
石油核心期刊
环境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力核心期刊
水利核心期刊
能源核心期刊
地质核心期刊
化工核心期刊
环境核心期刊
气象核心期刊
地理核心期刊
建筑类核心期刊汇总
测绘核心期刊
测量核心期刊
建筑核心期刊
交通类核心期刊汇总
铁路核心期刊
公路核心期刊
交通核心期刊
运输核心期刊
汽车核心期刊
轨道核心期刊
科技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子核心期刊
科技核心期刊
计算机核心期刊
其他类核心期刊汇总
管理核心期刊
档案核心期刊
心理核心期刊
政法核心期刊
文学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