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经济管理》对青海省旅游需求的计量经济学分析

对青海省旅游需求的计量经济学分析

来源: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咨询网 所属分类:经济管理 点击:次 时间:2022-07-02 09:23

  摘 要:习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于生态,最大的责任在于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于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2018年《青海省全域旅游发展规划》顺利通过评审,提出了要充分挖掘青海省的生态、文化资源,发挥青海“大”文化、“美”生态、“贵”融合、“特”地脉的四大资源优势,打造旅游设施品质工程、“旅游+”多产业融合、新业态不断创新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唱响“大美青海”旅游品牌。旅游已成为推动青海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在分析青海省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并对影响青海省旅游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分析青海省旅游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最后对青海省的旅游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对青海省旅游需求的计量经济学分析

  关键词:大美青海;旅游需求;计量经济学;回归分析

  青海位于祖国的西北,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省份。境内山脉高耸,河流纵横,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近几年,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迅猛,国家对旅游业的大力扶持,当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业的拉动作用。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众多,既与消费者自身的内因有关,同时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消费者出游的偏好和动机、旅游产品的价格、旅游地的安全状况、路途的远近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旅游需求量。这些因素中哪些是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这就需要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进行回归分析来确定,通过对模型结果的进一步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地建议,从而促进青海省旅游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1 青海省旅游发展现状

  1.1 大美青海,美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1.1.1 自然景观

  青海的自然景观有青海湖、茶卡盐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可可西里、玉树隆宝、北山森林公园、格尔木胡杨林、卓尔山、循化孟达、大通老爷山、柴达木梭梭林、门源百里油菜花海、昆仑山、日月山、坎布拉风景区、金银滩大草原、阿尼玛卿和年保玉则雪山……大多数景区都保留了最原始的状态,没有过多人为的干预,没有浓郁的商业气息,每到一处都能让人心旷神怡,豁然开朗。

  1.1.2 人文景观

  青海具有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特点。青海的少数民族众多,其中主要的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各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同步发展使宗教成为构筑青海省当地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因素。宗教神话、史诗、传说、祭祀等迎合旅游消费者求知、猎奇和探秘的心理需求;散布全省各地的寺院、庙宇、道观、教堂、清真寺等集建筑、雕塑、绘画、音乐、书法和装饰为一体的宗教场所对游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1.1.3 景区分布

  由图1可知,青海省A级景区以3A和4A为主。A级旅游景区在全省呈集中分布特征,并且分布均匀度低,空间上表现不平衡。主要分布在西宁市、海东市以及玉树和果洛地区。青海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受区域经济发展、区域旅游发展、旅游资源禀赋、交通条件以及客源市场等的影响。

  1.2 青海旅游发展的不足

  1.2.1 气候条件较差,旅游分布不均衡且间距较大

  青海是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夏季凉爽,适宜避暑疗养,是游览的好时节,但是冬季寒冷,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并不利于旅游活动的开展。

  青海省面积为72.10万平方公里,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约800公里,这意味着省内优质景点之间的距离较远,难以实现聚集效应带来的带动性和吸引力。即使在不考虑海西、果洛等市州的情况下,仅选取以西宁市为中心点,涵盖海东市、海南州、海北州部分地区的环形区域构成的“主要旅游景点集群”,计算西宁至各景点所在地的距离和驾驶所需时间,可以得出均需40分钟至半天时间的车程,如果游客形成一定旅游线路规划,那每次奔赴下一景点的距离平均也在50~100公里。同时,由于碎片化分布的单一景区规模不大,且景点之间缺乏中小型旅游项目连接,导致旅游的边际效用无法匹配付出的时间成本和心理成本,也造成青海省难以独立形成具有公认影响力的旅游品牌项目(表1)。

  在主要景点相距较远、游览更加耗费精力时间的现实条件下,青海省旅游资源吸引的更多是时间充裕的深度游背包客或自驾游、公路旅游爱好者,目标群体数量比较有限。

  1.2.2 产品开发层次低,旅游活动不丰富

  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缺少游客参与性、知识性和娱乐性开发项目。游客旅游结束,并不能买到具有青海特色的可长期保存的纪念品,产业链短,旅游副产品开发不足,旅游购物消费远远赶不上内地经济发达省份。而且主要景区因与城市距离较远,对于游客来说,一日往返十分辛苦。但景区周边可选酒店住宿偏中低端,未做到消费分层布局,中高端酒店配备不足,酒店特色不够鲜明,服务不匹配。

  1.2.3 宣传不到位,旅游知名度不高

  青海省远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如画的风景,但同时因其地理位置而阻碍了青海省相当一部分的发展,宣传不到位,旅游知名度不高。

  1.2.4 旅游管理服务工作有待提升

  青海虽然独具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但景区的管理服务却与5A级景区的金字招牌并不匹配,景区的内在价值并未充分体现出来,管理线条偏粗放,未重视游客的体验感受,对细节的关注度不够,对文创产品和服务的开发设计也不够。在景区管理与整体设计中,智能化与科技化程度偏低,未有效利用GPS、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游客进行有效引导和导流,手机与景区对接不够。

  2 模型设定

  2.1 模型的设定

  旅游者可支配收入和GDP的增加会刺激旅游消费,所以青海省旅游需求会随着旅游者可支配收入和GDP的增加而增加,人口数量与全年铁路里程的变化也是与旅游需求同步的。

  本文主要引入以下四个变量:X1国内生产总值(GDP), X2可支配收入,X3铁路里程,X4我国人口数量,对Y青海省旅游需求(青海省旅游人数来表示)进行初步回归分析。β0 为常数项,β1、β2、β3和β4分别为各个解释变量的待估系数,μ为随机扰动项。

  本文初步拟用线性模型来进行分析,若实际模型建立时,线性模型不符合要求再考虑使用非线性模型。

  初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式(1)。

  2.2 数据的收集

  2.3 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2.3.1 模型的估计

  利用Eviews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最小二乘估计,结果如图2所示。

  (1)经济意义检验。主要是检验参数估计值的符号以及数值的大小在经济意义上是否合理。通过模型可知,青海省的旅游需求与国内生产总值 (GDP)和旅行者可支配收入成正相关关系且与经济学一般原理相符;但是人口数量和全年铁路里程的变化与旅游需求呈负相关的关系,说明经济意义检验未通过。由此说明模型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2)自相关性检验。该回归方程调整的可决系数为 0.896372,说明在总体的变差中,可以由解释变量解释的部分占90%,其他随机因素的影响只占10%,说明模型总体拟合效果较好。对样本容量为10,四个解释变量的模型,5%的显著性水平,由于样本容量太少,DW表上并未查到相应的数据。因此用Eviews软件做出残差图进行检验(图3)。

  由图3可知,残差的变动有系统模式,连续为正和连续为负,表明残差存在一阶正自相关,模型中t统计量和F 统计量的结论不可信,需要采取补救措施。

  (3)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计算各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由计算结果可知,各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非常高,说明模型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2.4 模型的修正

  由于线性回归模型所有的检验都未通过,解释变量之间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并且不同指标之间的单位相差很大,因此将所有数据进行取对数处理,以便得到数据之间更真实的内在规律,去掉个别的解释变量再用Eviews软件进行最小二乘估计。

  2.4.3 计量经济学检验

  该回归方程调整的可决系数为0.994279,说明在总体的变差中,可以由解释变量解释的部分占99.4279%,其他随机因素的影响约占0.6%,说明模型总体拟合效果非常好。修正的模型消除了自相关和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因此计量经济学检验也通过了。

  3 模型分析与预测

  根据最终的回归模型:当旅行者可支配收入、青海省铁路里程、全国人口数量每增加1%,选择前往青海旅游的人数就会分别增加0.621013%、0.841678%、48.16785%。

  4 对策与建议

  受到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和人口迭代的影响,中国居民的消费主力正在发生转变,新兴中产阶级和年轻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显现,消费群体的迭代带来消费理念的更替,逐渐向着个性化、品质化、便利性、注重体验的情感主导型消费演进。这种消费理念的升级只有配合旅游场景的同步升级,才能继续展开游客与景区双方的情景互动。

  4.1 调整营销管理策略,满足不同游客“分层需求”

  我们所熟知的景区之所以能成为著名游览胜地,一方面是其高品质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则是在开发过程中抓住资源的特点,从景观设置到营销管理都围绕着一定的定位、主题及其所面向的细分旅游市场目标人群。青海省旅游景区也应当根据景区特性,寻找独特的定位和关联的主题,并根据不同种类游客的心理氛围强化具有针对性的、立体的体验,这样才能够保持生命力。

  比如,夏秋季节可突出避暑主题,青海省属于高原气候,每逢夏季气温最高的7月平均最高气温为19~27℃,气候凉爽宜人,是盛夏避暑的理想去处。

  4.2 全方位优化体验,创新与时俱进

  不论是自然还是文化类景区,必须关注的是游客的游览体验,人性化的完善服务体系对于提升景区的口碑度和重游率起到重要作用。景区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从基础与配套设施建设、场景设置、服务水平、技术应用等各个方面做到想游客之所想,及游客之所需,在关注共性需求的同时也要关注差异化需求,从而提升游客的综合游览体验。值得注意的是,游客的需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景区也要保持不断优化创新的理念,利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景区更科学高效的管理,让其更好地服务于游客。

  4.3 积极开发打破区域限制的文创产品

  积极研发有关牦牛、藏羚、雪豹、兔狲、盘羊等动物的卡通形象和拟人化嵌入产品,也可考虑以唐卡、藏毯、堆绣、骨雕为概念的小件或者周边产品。纪念品不是简单将各种无特色的小商品进行堆砌售卖,而是非常讲究专业性,需要景区的运营者对景区主题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并通过专业的设计团队进行系统性开发。

  4.4  建立完备交通旅游体系,实现交通和旅游的无缝衔接

  青海旅游资源的分散性和远距离性意味着其需要建立完善的交通体系:一是更加需要专业的顶尖机构对旅游景点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形成方案最佳的网络;二是需要建立中心聚集、出行便捷的交通旅游体系,加强交通运输业与旅游业的融合;通过建设标准化、景观化的旅游公路,构建旅游交通的骨架网络;通过发展多类型、有特色的交通方式,实现交通和旅游节点间的无缝衔接,如开通重点景区的观光巴士或旅游公交专线,建设覆盖全省主要交通节点的“5分钟租车”汽车租赁便捷服务网点等。——《商展经济》2020年第8期,作者:许婷

  参考文献

  [1] 戴群艳.对我国国内旅游需求的计量经济学分析[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07):80-81.

  [2] 刘畅.深刻把握绿色发展理念内涵与实践要求[N].青海日报,2020-08-31.

  [3] 马成俊.黄河文明与河湟文化[N].青海日报,2020-08-21.

  [4] 工 银 投 行.青 海 旅 游 业 发 展 建 议 与 融 资 模 式 分 析[EB/OL].https://new.qq.com/omn/20200805/20200805 A08FAM00.html

  [5] 董得红.国家公园 展现青海生态之大美[J].中国土族,2020(0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cheng.com/lunwen/jgu/22363.html

各行业核心期刊快速入口

医学类核心期刊汇总
口腔核心期刊
卫生核心期刊
药学核心期刊
眼科核心期刊
儿科核心期刊
医学核心期刊
兽医核心期刊
外科核心期刊
护理核心期刊
临床核心期刊
教育类核心期刊汇总
小学教育核心期刊
中学教育核心期刊
高等教育核心期刊
职业教育核心期刊
成人教育核心期刊
人文教育核心期刊
科学教育核心期刊
教育核心期刊
教学核心期刊
教育管理核心期刊
学科类核心期刊汇总
语文核心期刊
数学核心期刊
外语核心期刊
化学核心期刊
物理核心期刊
历史核心期刊
政治核心期刊
体育核心期刊
艺术核心期刊
法律核心期刊
经济类核心期刊汇总
市场经济核心期刊
经济核心期刊
金融核心期刊
财经核心期刊
审计核心期刊
旅游核心期刊
统计核心期刊
会计核心期刊
农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畜牧核心期刊
农业核心期刊
林业核心期刊
工业类核心期刊汇总
机械核心期刊
冶金核心期刊
电力核心期刊
铁路核心期刊
电气核心期刊
工业核心期刊
石油核心期刊
环境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力核心期刊
水利核心期刊
能源核心期刊
地质核心期刊
化工核心期刊
环境核心期刊
气象核心期刊
地理核心期刊
建筑类核心期刊汇总
测绘核心期刊
测量核心期刊
建筑核心期刊
交通类核心期刊汇总
铁路核心期刊
公路核心期刊
交通核心期刊
运输核心期刊
汽车核心期刊
轨道核心期刊
科技类核心期刊汇总
电子核心期刊
科技核心期刊
计算机核心期刊
其他类核心期刊汇总
管理核心期刊
档案核心期刊
心理核心期刊
政法核心期刊
文学核心期刊